第237章 走宝了(1 / 6)
李定安盯着骨扇的阴面,足足端详了五六分钟。
没错,油画的风格过于浓厚,除了三分构图,还有油画的经典技法:焦点透视。
这种画法就像照相,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画作中表现的就是什么,除了真实,与国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三维立体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幅画中的怪石竟然有光影,明的地方就明,暗的地方就暗。
国画绝不会这么画,这不是“西多中少”是什么?
再看画风,确实很熟悉,肯定见过同类的作品,而且就在京城故宫。
这样一来,逻辑也能对得上:故宫之中收藏的字画类作品以清代居多,而正是清早时期,西洋教士布道中国,而他们用的最多的宣传方法就是宗教画。
也是那个时候,许多油画技法被引入,但在民间没什么市场,也就因为康熙和乾隆的个人爱好,在宫廷中盛行过一段时间。当时皇家画院的画家大都会一些,也会揉合在画作之中。
所以这类作品民间基本见不到,就故宫收藏的最多,不过暂时不知道画风和这幅相似的,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
霎时,李定安的脑海中有如走马灯,闪过一幅幅的画作,宣统、光绪、同治、咸丰、嘉庆、乾隆……
等等,停!
想起来了,就是乾隆朝的作品,挂在乾隆寝宫之一的倦勤斋。
名《圣明帝王图》,画的是乾隆出游时的仪仗,是他刚登基不久,召如意馆的首席画师冷枚画的。那幅画不但用了三分法和焦点透视,还大量引用了素描技巧,光影效果和立体感比这一幅还要强。
再一看这幅画的风格,不敢说一模一样,至少有七八分相似,十有八九出自冷枚之手。
这位可不是什么冷门画家,他在康熙时就是宫廷画师首席,清四家之一的王原祁病逝后,康熙令他提举皇家画院如意馆,可见其艺术成就和地位。
去年苏付彼在港岛拍过他的一幅四尺对开长条(34*136m)的《高士赏梅图》,八百五十万港币起拍,一千零八十万落槌,加佣金及手续费合人民币差不多一千一百万。
这只骨扇也就一平尺半,面积只有那幅画的三分之一,而且还是雕画,价格肯定要低很多。如果估价,也就在两百万左右。
当然,前提是冷枚的真迹,而非仿品。
转着念头,李定安又翻到了阳面,上面是一首诗,当然,也是刻的:
流离五季遍干戈,草窃英雄幸遇多。
一角国分唐土地,百年庙共宋山河。
凌烟阁上功臣像,衣锦营中驷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