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 清平乐,其乐融融(1 / 2)
历史上的建安元年,西凉境内可谓是战火遍地、兵祸不休,西凉军阀混战,硬生生毁掉了西都长安,以致生灵涂炭,西凉军万劫不复,彻底湮没在诸侯争霸的尘埃中。。。
然而伴随着李利于五年前强势崛起,整合西凉军之后,这一切随之逆转。经过五年的东征西讨,西凉军非但没有内讧厮斗、互相残杀,反而饱经战火淬炼洗礼,成长为一支称雄天下的无敌铁骑,先后占据凉州、雍州、并州、司隶三辅、汉中和塞上朔州等数千里疆域,奠定了天下第一强军的霸主地位。
自兴平元年开始,李利在雍凉二州实行修养生息战略,减免税赋两年,大力开垦耕种、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至兴平二年年底已初见成效。此后,李利改革旧制,重新修订律法,励精图治,屡屡御敌于国门之外,使得西凉二州免遭战火荼毒,百姓远离兵祸袭扰。
不知不觉,曾经兵祸不断的西凉苦寒之地居然在乱世之中破天荒地成为一方净土,施政宽仁,百姓安居乐业,商业日益繁荣,来往于西凉境内的商队越来越多。毫不夸张地说,李利治下的西凉四州和汉中、朔州等地,黎民百姓的生活是一天好过一天,蒸蒸日上;一年胜似一年,笑口常开。
迄今为止,除了毗邻朔州的北地郡、代郡和函谷关、河东郡百姓经历过短暂的战火袭扰之外,李利治下各州各郡已经整整四个年头没有战事。其间。汉中战事虽然相持半年之久,但战况并不激烈,对汉中郡、武都郡和扶风郡的影响并不大。没有发生百姓大规模逃亡事件。并且,战后李利从汉中府库中抽调大量粮食发放给三郡百姓,并给予一定的金银补偿,使得遭受兵祸的百姓得以迅速重建家园,开荒垦田,生活趋于平静。
去岁七月,天子和百官逃离长安。这对于天下各路诸侯来说也许算得上是大事,直接影响着天下局势,然而对于李利治下的西凉百姓而言这些事情都与他们无关。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水渠修到自己家田头,心里乐滋滋的,仿佛又看到了新一年的好收成。今年夏天,百姓们才听说天子和百官们已经跑到冀州去了。方知原来长安城里还发生过这么大的事情。
为此。很多百姓很不理解天子和百官们天天锦衣玉食,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走。要知道,现如今很多中原百姓想来西凉安家都很困难,西凉治下各个村落、镇甸都是人口众多,最少是往年的三倍,可这些达官贵人们倒好,有福不享,偏偏跑到战乱不休的冀州。眼下西凉百姓都知道。除了大将军李利治下各个州郡太平无事之外,天下其他州郡都不安生。三天两头打仗,根本没有太平日子可过,百姓们生活困顿,惶惶不可终日。
正因如此,西凉百姓对眼下的太平日子十分珍惜,并引以为傲,对大将军李利敬若神明,对大将军麾下的西凉军推崇有加。故而,各个村落和镇甸的青壮小伙子都想参军入伍,即便是郡府兵也行,若是能够直接进入大将军麾下的主力战营,便是天大的喜讯,无上荣耀。
可惜的是,自从司隶大战结束后,西凉军便不再大肆招募兵士,甚至连郡府兵都没有大范围招兵。以至于很多青壮投军无门,只得参加村落或镇甸上的自卫队,闲暇时负责保护村落或镇甸的安全,秋收春耕时在家务农。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西凉治下各州各郡的税赋,除了减免赋税的州郡之外,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上缴完毕,颗粒归仓,丝毫不少。
三七税制,在时下可谓是最轻的税赋了。这点税赋对于两年多都没有缴纳一粒粮食的西凉百姓而言,实在是九牛一毛、不足挂齿,轻轻松松就能交上赋税,绝不拖欠。经营商铺的商人没有粮食,便折算成金银,同样是三七税制,商铺店面租赁费用不再其内,另有管理细则。除此之外,没有其它额外的税赋。
相比之下,在中原乃至江南一带,五五税制、六四税制都很常见,甚至有些郡县还在强行推行七三税制(即官府收缴七成,百姓仅得三成)。并且,很多地方并不局限于征收粮食,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使得置身他们治下的百姓辛辛苦苦忙碌一年,最终能够留下的只有来年的种粮,余下便是一些官府都看不上眼的碎末残余,根本填不饱肚子。生计之艰辛,百姓之困苦,由此可见一斑。
秋去冬来,长安城日益繁华,商铺林立,来往商旅络绎不绝。
今年是李利安安稳稳地坐在大将军府度过的第二个冬天。去岁是第一个,不过李利没有呆在长安,而是带着家眷和子女前去并州一行,历时将近三个月。今年冬天,李利没有巡视计划,白天处理公务,晚上与妻儿待在一起,其乐融融,甚是惬意。
说起来,现如今李利的家眷真是不少,除去三百余名侍女和杂役,阖家二十余口人,若是再算是不在府中长住的妻儿,已经超过三十人了。估计这个冬天过后,大将军府还要添丁,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口,届时李利一家就有将近五十人,而且全是嫡亲。毕竟,李利眼下已有十五位妻妾,子女也不少。加之这个时代可没有计划生育,一个女人生一两个孩子算是少的,大多数都有两三个孩子,四五个也很常见,五个以上也不是没有。
因此,李利现在可谓是妻妾成群,儿女满堂;如果不加以节制,那绝对是一大家子人。保守估计五十余口,再往上便无法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