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西学东渐?(3 / 3)
“无端影射,非正人君子所为!”
两拨人就这样突然扛上了,倒让郑森这个“当事人”一下晾到了一边。四个书生各自用着不同语气引经据典互相驳斥。慢慢地,四周渐渐聚集起不少人。
“各位应该更冷静点,这里是东联集团日常办公之地,别打扰客人们前来办事。我建议大家可以在外面茶厅里继续讨论,有免费茶点享用……”一个东联集团欧裔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十分礼貌地挡在两拨人中间,使劲赔笑。说完,还朝一边使了个眼色,只见两名香港总督区警察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人群后。
“哼,不知大明礼教、狐假虎威的番徒耳……”被一众商人冷眼旁观的两位清流书生一见当地官差来了。只好冷哼几声后悻悻然退走。
“多谢两位相助,在下泉州郑森,字明俨,眼下正在南京国子监就学。”四周看热闹的人渐渐散去,郑森赶紧走上几步,朝着两个为自己打抱不平的书生拱手作礼。
“不敢,在下衡州王夫之,字而农。这位是苏州顾继坤,字忠清。我二人也是初到广州游学。听闻香港商事鼎茂,又有宋裔海邦于此居留,故特来观游,结果遇上了两个空谈之徒。”
年纪较小的书生抢先回礼。一边还朝身边的同伴笑笑。
“明俨兄适才所说福建海防总兵官?听闻去岁关外锦州被围,郑总兵不远千里,亲遣兵马舟楫于海路援粮登州,实在令我等钦佩。难道郑芝龙是……”顾继坤一奇。赶紧抱拳。
“正是家父。”
郑森的脸上一红,本来挺胸抬头,结果此时却不得不微微低了些。自家父亲在福建一带的风评。基本上南直隶一带的读书人个个心里都雪亮的。
去年满清主力南下围困锦州,洪承畴总督兵马挺进松山,郑芝龙打着运粮的名义北上山东,结果却在当地倒卖了十几万石高价粮食,大赚了一笔,引得当时的山东总兵刘泽清差点派兵抢了登州码头的粮船,双方剑拔弩张,在明廷内部闹出了一个超级冷笑话。
“明俨兄,听说你家也在这香港岛和华美番邦易货互市。”王夫之在一边插了一句。
“家中之事,弟并不多问……”郑森苦苦回答,现在才觉得在香港这地方遇见大明读书人同行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
“而农兄只是好奇罢了,明俨兄不必介怀。”顾继坤比王夫之沉稳多了,见对方不好意思,也赶紧岔开话题。
“无妨,家父起于海,与闽浙边海、泰西海商本就颇有渊源。不过多闻此地之商事尤胜他处,贩夫走卒无不言商,锱铢价码宣于市井广庭,人人皆可参营,地方番官总督更是明定商规,以法护商,故有观学管窥之心……然游历多日,发现此地不效东土礼法,律法尺规多如牛毛,商税之重远胜大明,却未伤民事丝毫,弟颇为不解。”
大概觉得身份公开后也没什么好遮掩了,郑森恢复了坦然,说出了自己想要深入香港和东联集团了解的初衷。
“嗯,明俨兄也说出了在下与而农兄的疑惑。在下觉得这海外宋裔华美之邦,虽求鲜华于外,然内则极尽务实,不守虚礼。务实则定心,民富则利国。我等只见香港法规碎杂,却不见处处皆为民所想,税虽重,却多用于民。尝闻华美兵甲纵横南洋、泰西之万里涛浪,非掠财争土,乃护商保民,商国一体。余以为,以小民之利聚一国之气,此正是民本之治也!”
顾继坤略一思索,将自己的酝酿了许多的看法也托盘而出。
“忠清兄所言即是,商亦是民本。民本之治,乃护民之情、解民之需,经世致用之道也。程朱理学由宋至今,禁欲穷理,误人太深。衣食住用、油盐柴米、私情爱憎,哪一样不是世间人伦之理,何来存天理、灭人欲?不顾民需之实,不念民情之治,空谈求理,这理岂不是虚妄?唯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才是正人正道!”
很显然王夫之要比顾继坤年轻得多,说话自然也是咄咄逼人,不过那最后一段话,让顾继坤和郑森都忍不住微微点头。
顾继坤,王夫之,郑森,三人似乎一见如故,当即约好一同前往东联商馆的接待处办理参观手续。
如果历史没有任何变故,再往后若干年,南明灭亡后,顾继坤才改名为顾炎武,字也改为宁人。明末的三大家中的两位,外加纵横台海和大江南北的国姓爷,如今还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此时此刻,他们没人会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可能留下的痕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