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内政、整军(1 / 4)
(大盟的打赏,总是牛气冲天。书友们的票子,砸得很猛啊!)
~~~~~~~~~~~~~~~~~~~~~~~~~~~~~
华朝开国,普天同庆,更有好消息传来,成都府诸路,已正式纳入华国势力范围。新朝国土版图,陡然扩大五分之一,当真是开国大典上最好的礼物。
中原迅猛崛起如此一个庞大帝国,周边诸国,无不震怖。纷纷遣使,携重礼国书,前来朝贺。并希望缔结盟约,或自承属国,或要求平等相待,各有所需。已经沉寂了两百余年的大唐故都长安,又隐隐重现昔日万国来朝,四海滨服的盛况。
狄烈当初决意接受劝进后,谈到国都问题时,朝臣们提出三个定都地点:开封、太原、长安。
文官们多倾向于开封。宋之故都,巍巍汴梁,京华春梦,百年沉醉。虽时过境迁,人物皆非,犹令人感念萦怀。
武将们则多倾向于长安——华国建立后,注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军事防御的重心都将在西北部。将国都建立在距离国境线较近地域,更有利于中枢对边军的指挥与支援。
至于太原,则是许多原天枢时代的老人们怀念之地,且华国百万军民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来自河东,故此,在下层军官及士兵中,定都的呼声也颇高。
狄烈通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决意定都长安。
开封虽好。却是一个足以挑动南渡宋臣神经的敏感地区。你占领没关系,但若建都。就挑明了要与南宋为敌——要知道,眼下迁都长沙的南宋朝廷,依然将长沙称为“行在”,其意仍然是不忘东京故都。尽管大伙都心知肚明,这东京注定是再也回不去了,但面子上要做到位,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但若定都东京,那就等于把脸皮子撕破了。必定招至南宋朝野反感激愤。南宋未必有挑战华国的胆量,但舆论上对华国肯定很不利。南宋那些士大夫,动手不行,动口却是牛到不行……为了尽量避免过度刺激南宋君臣,减少将来统合南宋时所遇到的阻力,此事不可不谨。
建都长安,确实如武将们所考虑的那样。能够在战事发起时,中枢快速反应、调度、支援——须知在古代落后的通讯条件下,中枢距离边境越远,反应就越慢,调度越僵化,支援越迟缓……这对战争的胜负无疑是致命的。
后世明朝为什么由南京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的真意。不是说敌人打过来了天子都不跑(北宋二帝就是前车之鉴),而是指在中枢决策者更接近于边军,接近敌国。这样一旦有变,可以最快速度做出决策,并迅速反馈回边军将领处。使边疆将帅能贯彻朝廷的意图,做出正确处理。
这也就相当于战场上的指挥员靠近指挥之意。
打仗。打的就是战机,而战机常常是稍纵即逝,中枢(天子或者说是朝造决策者)的距离远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负。
后世明朝的国门在北边,而华国的国门,则在西边,所以,定都长安,在目前来说,是合乎现状的正确选择。至于粮食保障与漕运问题,的确是长安的软肋,或许等将来解决西北边患之后,可以考虑迁都,迁到一近海处……
八月,对新成立的华国而言,是一个繁忙的时节。首先,公布了新组建的朝廷领导班子:左相陈规、右相张角、兵部尚书凌远、礼部尚书宇文虚中、吏部尚书赵偲、户部尚书宗颖、刑部尚书张孝纯、工部尚书陈规(兼)……
华国恢复三省六部制,所以左、右相及六部尚书,就是朝中一级权力架构,与南宋的朝政结构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