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太和殿国军受降,平津地大员接收(2 / 2)
1945年12月,抗战胜利的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到光复后的北平巡视,宣慰北方同胞。13日上午在太和殿前广场,向北平大中学生发表演讲,十一时,在故宫留守的张庭济陪同下参观三大殿。时过两月,太和殿尚保存着国军受降的签字桌,蒋介石夫妇依次参观武英殿,欣赏古物,中午蒋介石夫妇在绛雪轩用餐,下午继续游乾清宫、长春宫、养心殿、储秀宫、乐寿堂、养性轩、皇极殿等处,可谓尽一日之力,尚意犹未尽。蒋介石对十全老人乾隆印象深刻,发出赞叹,在其日记中写道:“想见其人规模宏伟矣”!
遥想当年,蒋介石在北伐大业已成之时,于西山碧云寺告慰先总理孙中山后,曾第一次游故宫,而再次游故宫,是在1929年处理西北军冯玉祥问题之时。如今,抗战胜利,中华光复,已是第三次故地重游。蒋中正身为大国领袖,一生奉中华文化为正溯根本,人如其名,其介如石,中正刚毅。
抗战胜利光复后对平津之敌产、伪产的接收,是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次政治考验。其结果令人失望,接收大员的五子登科,致使国民党抗战时期积攒起来的名誉如秋风落叶,接收大员成了“劫收大员”。抗战时期尚能艰苦卓绝,而一旦胜利凯旋坠入温柔富贵之乡,这种反差的冲击太大了,这足以引起人性方面的反思。对这一点,当时相对处于劣势的中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早在延安时期,***就号召共产党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提出当以李自成、洪秀全作为反面教员,视全面夺取政权为进京赶考。
暂且不论国民党军政大员的接收,文博人对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回归、光复,叫做复员。因在重庆时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已组织了以杭立武为主任委员,马衡、梁思成、李济为副主任委员的“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复员工作本应由院长马衡主持,但此时马衡在重庆组织西迁文物的聚集及东归工作,难以分身。故杭立武委派沈兼士为平津区特派代表,主持北平、天津地区文教单位接收事宜,委派蒋复璁为教育部京沪区特派代表,主持江南地区文教单位接收事宜。
单说沈兼士为特派代表的平津区接收小组,由考古学家唐兰任副代表,又经马衡、梁思成引见,杭立武同意时年31岁的王世襄出任助理代表。平津区接收小组会同留守北平的故宫博物院总务处长张廷济一道负责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交接工作,同时负责北平、天津地区流失文物的清收。
1945年1月23日,沈兼士一行前来北平接收北平故宫博物院祝书元移交的手续和清册。之后,祝书元和齐之彪去职。故宫博物院人员机构一如旧制,依然是三馆一处,沈兼士受理完故宫博物院本院一事,仍任文献馆馆长,张庭济仍任总务处处长。外三殿的古物陈列所,仍由张允亮负责,各依旧制。午门五凤楼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历史博物馆,则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垣的弟子余逊兼任主任。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也就是南京朝天宫文物仓库,则有马衡直接派重庆办事处人员负责复员工作。朝天宫的情况比较复杂,未及运出仍留存在南京朝天宫仓库的2953箱文物,其中故宫文物2751箱,古物陈列所113箱、颐和园89箱。这一部分在南京沦陷期间曾被日伪转移到北极阁、紫金山天文台、中央研究院、东方中学、地质调查所等各处,要清理回收、重新入库。
关于这部分故宫陷留南京文物的损失,在其后1947年9月3日,马衡在“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之保管”的讲演中有所提及,说到“教育部会同本院人员及有关机关组织清点委员会,于三五年一月清点,至五月底运回原库,尚无重大损失。”据欧阳道达《故宫文物避寇记》所述“经八年沦陷,文物损失、幸不甚大。”综合来看,陷留南京的故宫文物在光复后得以回收归库的应在十之八九。
在沦陷期间,朝天宫库房也曾被日军用作武器库和伤兵医院,需要重新清理,迎接西迁文物的东归。
故宫博物院重庆办事处研究决定,将分散在安顺、峨嵋、乐山的文物三路文物先在重庆集中,收存在海棠溪向家坡贸易委员会旧址,以利于工作开展和日后运输,等待南京朝天宫库房整理完毕,汛期水涨,长江能行大船,便可扬帆起航。诚如马衡诗句:“他日连樯下三峡,还京好趁一帆风”。
随国宝西迁的故宫同仁喜不自禁,文博行家均为文人雅士,抗战避寇、文物播迁,历尽千辛万苦,如今胜利,青天白日重归一统,妻子破颜笑,儿女忽成行,大家一商议,何不效兰亭雅集,分批赴远郊南泉、北泉春游一番,修禊事也。此议一出众人无不拍手称快,于是携妻偕子而去。更有甚者,高声吟诵王右军的《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真是悲欣交集,五味杂陈。
故宫同仁亦多诗词里手,遂有人填词作赋一阙:
欣闻日寇诏降,东望三峡碧空,嘉陵放船万山重,载归朝天宝宫。
中华文萃惊世,欧美艺界尊崇。瓷玉丹青商周铜,泱泱大国腾龙。
在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此时则由曾昭燏负责,全权办理东归事宜。闻得重庆故宫博物院在联袂作词,亦不禁技痒,即着谭旦囧等人,如法炮制,其词如下:
宜宾郊外佳色,李庄已来经年,东风挂帆下归船,巫峡快风拂面。
田野考古谙惯,殷墟博物欣然,此去还都雁飞天,拾取金瓯一片。
大家兴奋着,憧憬着,抗战胜利了,和平的日子到了!文博的春天开始了,马上就要离开战时陪都重庆,竟也生出几分不舍。看管、晾晒如此多的宝物,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现在一切即将结束了,这一段人生经历无疑是幸运的,大家都期望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里开创一门学科,待年迈之时能著述等身或者补史之缺,成为一代德高望重的文博大家,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