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招募(1 / 2)
清代诗人刘梦在《述沧州诗》中有云:“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粒盐甘如果,游舟鲜过花……”从诗词中不难想象,明清时运河之上客商往来,樯帆点点,不分昼夜的繁忙景象。
沧州地处京杭运河的重要节点,同时还是明朝北方最大盐场——长芦盐场的所在地,占此天时地利,想不繁盛都难。可当前线行动组第一小队抵达沧州时,所见的却是一片萧条,所谓成也运河败也运河,没有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贾,仅凭一个盐场根本无法养活数万靠运河吃饭的漕工。
还未入沧州城,中年人在城郊就看到了一幅饿殍遍地的场景,由于任务在身,一行人没时间感慨,便匆匆入了城。寻了一处落脚地,中年人一面派人打探沧州城的饥民情况,自己则暗中和布局于本地的淮字号取得联系。
明朝京城对保定、真定、河间三府发生的饥荒并不是一无所知。就在去年春,弘治帝提升能臣刘大夏为右副都御史,前往张秋堤处理水患事宜,依图尽快恢复南北漕运。同时着令户部筹粮赈饥,奈何运河中断,陆运缓慢,远水救不了近火,而北方本就缺粮,最后户部东拼西凑才堪堪筹到2多万石粮食。
2多万石粮食经过官员层层转手,最终分到饥民手上的恐怕杯水车薪,而各地的平粮仓是啥情况,又是一个难解之谜,于是保定、真定、河间三府的数十万饥民开始流动,听到哪里有粮就往哪里跑。
手下人在城内打探了半天,黄昏时分,一行人带着一个在码头干苦力的力工返回了下榻的客栈。
力工行过礼,恭敬的站在一旁,等待着中年人问话。
“沧州城如此多饥民,本地官府难道就没有赈济?”
“回老爷的话,官府在东西城外搭建了两处粥棚,但饥民众多,那点清如水的白粥,还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到。”
“如今沧州城到底有多少饥民,你可清楚?”
“城里城外聚集的饥民棚少说有上十个,人数加起来至少有四五千人!”
中年人颔首,最后问道:“如果本官招募人手去辽东开垦,你认为那些饥民可愿前往?”
“老爷这……”力工犹犹豫豫不敢言。
明朝辽东实在不是什么好地方,天寒地冻不说,卫所里的兵爷比衙门里的差役还难伺候,辽东除了田赋徭役,还有马征,保不齐还得拉去前线做替死鬼。
“你有什么话,只管说来,本官的赏钱绝不会少你!”
“恕小人冒犯,老爷若真想招募人手去辽东开垦,只怕没有流民愿意。小人祖籍山西,当年就是被官府强迁来的沧州,迁徙之苦,小人幼时便听祖辈说过。再说辽东路途遥远,饥民无衣物粮,走不了那么远。小人还听闻朝廷已派大官治理黄河,这运河恐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通航!”
靖难之役,朱棣率大队人马南下直抵沧州城,却遭遇作战不利。用计攻陷沧州城后,朱棣迁怒于守城兵将,将三千多投降士卒与将领活埋,此举遭来了沧州百姓的激烈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