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追本溯源(上)(1 / 2)
加更章
不知不觉在台南呆了半个月,唐寅在林江生的陪同下,领略了台南的田园风光与自然美景,同时也见识了许多宋洲新物。
宋洲这个海外夷国,在蛮荒夷州建立起一个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理想家园,靠得并不是儒家那一套理论,这不禁让唐寅产生疑惑,他一时间更是想到林江生曾提及的何为“民”的提问。
与林江生多番交流,唐寅得知了他要办报的想法,于是应邀为其撰写了“朝闻天下”的报名。
“这番献丑了!”唐寅停笔,拱手自谦道。
林江生赞道:“伯虎贤弟的书法既有赵孟頫之形,又有李邕之意,其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我等愚辈远不及也。”
待笔墨干透,林江生将这幅字小心收好。
两人走出客房,来到招待所茶室,一边饮茶,一边谈起办报的由来。
“如今宋洲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非是我等儒士之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怕百姓不知何为儒家经典,这正是我等读书人担忧之处。我林某不才,自幼习得教化,自当要为儒家发声,所以便动了办报的念头。”林江生提起办报的初衷,不由得感慨。
唐寅放下茶盏,问道:“濡水兄,我心中好奇,宋洲不以儒家理学治民,用得又是何种手段?”
“宋洲官府常讲‘以民为本,依法治果’,其所用手段像是法家,但又杂糅着管仲的思想,我这老朽之人并不能窥探其中门道。”林江生语气里带着无奈道。
旧时代的文人就像是一个盲人,很难摸清楚新时代的大象。纵观儒家发展史,简单来讲就像是一个zj的成型史。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便已吸收了其他百家精华,董仲舒搞出“天人感应”这套学说,成为了皇帝制衡诸侯,加强王权的重要工具。
这个时期的儒家还很弱小,只能在帝王身边打打辅助。
至宋朝,有儒释之争,程朱理学就此兴起,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这里首次将“天理”拎出并强化,要求的可不只是读书人,对皇帝亦是如此。皇帝做不到存天理,那就是失道,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彦博为何敢说“陛下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其原因是因为文官掌握了“天理”——这种行为准则的解释权。
来到明朝,明中后期有过短暂的儒家思想混乱,这里不得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