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追本溯源(中)(2 / 2)
苏州织工暴动,一方面反映了新斗争主体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朝文官应对手段的单一,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除了苏州织工暴动,明中后期还出现了一些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行业,如“打行”、“访行”、“讼师”。
江南地区素以经济发达、文化繁富著称,在近世江南史研究中,诸如资本zy萌芽、赋税人口、学术文化等问题历来为研究学者所重视。然而在其灿烂的历史文化背后,也存在不少阴暗现象,如流氓问题,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清初,因社会需求,又产生了细分——有藉暴力为业者,如“打行”;有藉“访察”之名滋事生非者,如“访行”;有以架词唆讼为业者,如“讼师”;更有明为正当职业而暗行勒诈之事者,如脚夫。
在这单独讲一讲“打行”。
“打行”是活动于江南地区的打手组织,其产生主要基于城市游民的激增、市镇的繁荣、社会结构的活化、官绅地主对“暴力”的需求以及募兵制的兴起等因素。打行虽属于社会阴暗现象,但这一现象从反面揭示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打行”,顾名思义,就是充当保镖、打手的行帮,说白了,就是一个以暴力活动为职业的行帮,类似后来的打手组织。《苏州府志》云:“市井恶少,恃其拳勇,死党相结,名曰‘打行’,言相聚如货物之有行也。”《丹午笔记》亦云:“善拳勇者为首,少年无赖属其部下,闻呼即直,如开行一般,故谓之‘打行’。
打行堪称出现于晚明的一大“新生事物”。声势之大,一度震动明廷及地方官员,以致天启朝首辅朱国祯在其《皇明大事记》中,将打行与甘州兵变、大同兵变、辽东兵变、金陵兵变等并记为一件大事;形式之新,是因先前并无此种社会群体,时人见之,莫不以为新奇,在当时不少笔记小说中均有记载。如嘉靖朝文人叶权在《贤博编》就有纪录:“吴下新有打行,大抵皆侠少,就中有力者更左右之,因相率为奸,重报复,怀不平。”
据史籍记载,打行起初主要活动于苏州,后来蔓延至松江。
苏州当地,游手好闲的少年郎们因着奇装异服,怀古怪思想,模仿小说里的情节,大搞“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等这类行为艺术,渐渐纠集起了一帮“志同道合”之人。践行行侠仗义之余,也得饱肚子,于是这帮人开始涉猎能带来收益的业务,屠龙少年自此变为恶龙。
这种风气很快风靡东南,为各地不良少年所效仿。如据《上海县志》记载,明朝万历时期,本县打行之风颇盛,此辈皆系无家恶少,东奔西趁之徒。
少年郎们组成的打行,初期主要业务就是打人。为此,他们还练出了绝活,可以控制被打者死亡的时间,雇主要人三月死,绝不会多一天少一日。
后来打行又招揽了其他业务:在衙门打官司时壮声威;官司判罚结果不满意,可以帮人械斗;每逢有人吃了官司,要挨鞭子杖刑时,可以出钱请打行代替挨打;替豪门富户看家护院;直接勒索诈骗钱财;逼寡妇改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