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行动开始(4)(1 / 2)
“轰隆”一声炮响,打破了长江入海口的宁静。时隔三十多年,悬挂着宋洲旗帜的战船再一次出现在了这片海域。
被主打头阵铁甲舰“天宝”号炮击的是明朝海口守卫重地崇明所,一百二十毫米的爆炸弹打在崇明所的寨墙上,立刻碎石飞溅。
崇明所位于苏州府崇明县境内,明洪武二十年设立。在其南沙、竹箔沙二处险要之地建有营堡。隔江的常熟县还有福山、白茆、双滨村三处营堡。前两者由于系海口,故最为紧要。白茆有专门的备寇寨。福山则有军队扎营操练。由此构成了明朝长江入海口的防卫体系。
三十多年,物是人非。当年参入两次江南行动的宋洲士兵,如今皆成了海军里的中流砥柱,看着远处沙洲的变迁,令这帮军官们感慨万千。
崇明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东沙、西沙、姚刘沙、三沙、平洋沙、长沙等几个大沙洲。
东沙在公元618年至626年露出水面,位置在东布洲南面江中,东和东北临东海,西涉江至太仓,南涉江至吴淞,东南至佘山,西南隔江到嘉定,西北隔江为狼山。宋建中靖国元年(111年,东沙开始逐渐坍塌,到元末明初时,东沙已坍塌殆尽。
西沙位于东沙以西,隔水7余里,与东沙同时露出水面,呈带状,是一个较大的沙洲。五代时,在西沙设立了崇明镇,崇明之名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因该处是东南要害,军事要地,设边海巡检司,以后西沙渐坍。到明成化年间,西沙与其东南涨出的竹箔沙合而为一,西沙也就不复存在。
姚刘沙是宋天圣三年(125年在东沙的北部水中涨出的一块沙地,与东沙接壤,因最初有姚、刘两姓居民上沙定居,故取名姚刘沙。明嘉靖八年(1529年,岛上住所坍塌,百姓迁到姚刘沙隔水之三沙马家浜。后来姚刘沙与三沙连成了一片。
三沙在宋建中靖国元年(111年左右露出水面,位于姚刘沙西北隔水5里。明正德年间与姚刘沙涨连,因朱、陈、张三姓前来居住而取名三沙,也有说因三次迭涨而得名三沙。明嘉靖八年(1529年,设在姚刘沙秦家符的县城坍塌,百家迁城至三沙的马家浜。不过现在,三沙也开始了坍塌,估计用不了多久,该沙岛同样会不复存在(历史上康熙元年,1662年,基本坍光。
平洋沙涨于明建文中期,明正德二年(157定名为平洋沙,位于三沙西南隔水3余里,南与常熟县白茆隔水相望。
长沙于明正德年间(156年至1521年露出水面,位置在姚刘沙西南隔水6里,平洋沙的东南。
这些大沙洲有的土地肥沃,有的渔盐丰富,因此不断汇聚起了人烟。当年自己跟着杜泽纯杜总还曾借过南沙、长沙两个沙洲做过移民中转基地……
就在这帮军官们唏嘘感慨时,明军的反击也拉开了序幕。
先是崇明所的江口炮台展开了炮火还击。接着,明军海防船只全部出动,以福船为主的水师战船,配合草撇船(哨船)、海沧船(冬船、小福船)、鸟船、开浪船、快船、广船、蜈蚣船等等,组成的一支“多橹快船”舰队,迅速朝宋洲舰队冲来。
领头小船放起烟火,准备用熟练的火攻战法,只可惜眼下时值秋季,东南风时断时续,大大减缓了火船的速度,最后这些火船被宋洲的小炮艇一一击沉。
明军建立的海防体系是以本时空——风帆时代船只做为参考,东南沿海面临的海上威胁,系全由风向、风力所决定。一般而言,东北风和正东风盛行时,东南沿海的防御态势就显得格外严重,而宋洲的蒸汽船与机帆船逆风航行,显然让明军毫无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