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战场之外(下)(1 / 2)
“儒学之地,打打闹闹,成何体统!”海教谕训斥完,捡起被搓成团的报纸,展开一看,神色不由得一滞。
“先生,那纸团……”有学生还想要回报纸。
海教谕一脸严肃道:“此乃朝廷禁物,你们怎可私下传阅,所有人把《教约》抄写一遍,明日一早交到我手中。这禁物,我会拿去烧掉,以后休要让我看到。”
听到此言,众学子心里皆一阵哀嚎,纷纷怨毒地看向肇事者。
海教谕是个非常恪守道德礼仪规范的人,刚抵达任所不久,他就撰写了县儒学的《教约》,着手整顿学风、严肃纪律,以圣贤事来教导生员。其中有“首揭朱子白鹿洞五规、辅汉卿会粹六条”、“诸生讲读升散,必宿号舍”、“家有冠婚诸事,禀请循礼而行”、“相见拜揖外,不许更持一货物”、“进参谒礼仪,断断执会典宪纲…明伦堂不跪,道傍不跪,迎送廓门不出。”等。遇到这么一位较真的教谕,原来懒散无治的县儒学师生被“折磨”的苦不堪言。
见海教谕快步离开,学子们如丧考妣般做回自己的座位,立即奋笔疾书。
海教谕回到房间,将报纸展平,认真阅读了起来。文章之言,联系到过去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禁让他后背深寒。
海教谕祖籍福建,南宋时,先祖海俅从福建迁居到広州。海俅的重孙海逊子在明朝初任広州卫指挥,其子海答儿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来到琼州,便在琼山县落了户。
海答儿膝下有子侄海澄、海澜、海翰、海鹏、海迈五人,其中海澄官至蜀道监察御史,其他三人也都中过举,唯独海教谕的父亲海翰无所作为,只是一个廪生。
海教谕生于正德八年(1514年),在其四岁时,其父海翰病故。从此,海教谕与寡母谢氏相依为命,靠着祖上留下的几十亩农田与海家在当地的大族地位,日子过得不好也不坏。
其母谢氏性格刚强,对海教谕要求非常严格,不让他像同龄儿童那样嬉戏玩耍。海教谕自幼攻读诗书经传,立志日后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
海教谕读书时,王明心学传到了琼州,其提倡的知行合一、立诚、反对“乡愿”(指表里不一等主张,对海教谕影响颇大。
正因为出身不高,再加上务实的求学态度,使得海教谕对琼州当地的社情异常了解。海教谕生活的琼州北部,黎汉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常有黎人做乱。南部历史上本该发生的那燕起义因为宋洲的搅合,黎人陆续迁到了海外金兰与台南,反而十分太平。海教谕走访一番后,认为开道立县,加强两族交流融合,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乡试,海教谕所写的《治黎策》被主考官黄廷用赏识,得以顺利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