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农业发展(下)(1 / 2)
大年初三,婚柬接到了不少,:-d
本土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鲁河上游,地跨东角郡东南部及珊瑚郡北部地区,其中,珊瑚郡占本土产棉量的大头。
两郡交界地带处温暖、炎热区域,终年无霜冻,平均年日照总时数多达3小时,光热资源极为丰富。而棉花恰好是喜温喜阳作物,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5-3c,与当地的气候条件高度匹配。当地棉种一年一熟,全年发育期约15-18天,一茬结束后即实施轮作休耕,休耕时间多为一年。
随着本土纺织业的大发展,对棉花的需求旺盛,使得棉花种植利润远高于谷物,近些年棉田种植面积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某部电视剧里有改稻为桑的桥段,其实这个说法并不严谨,百姓又不是傻子,祖祖辈辈种地的人能不知道种什么收益最大?现实中,官府往往是为改桑为稻而头疼,毕竟周边地区一旦歉收,就会引发大规模的饥荒。
任元勇一行人结束对四春城与临川城(后世悉尼的视察后,继续北上,抵达了有本土“棉花之乡”美称的白绒乡(后世贡迪温迪,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浓重接待。
白绒乡看似风光,其实当地官员心里早存着一肚子苦水,当着农相任元勇的面,这些人一股脑的倾吐了出来。
“棉花种植离不开水,可本地哪有那么多上好的临水土地。旱地也不是不能种植棉花,但得靠人工浇灌给水,不仅辛苦不说,但凡遇到干旱年份,收成简直惨不忍睹。”
临水田棉花产量能达到亩产22斤,而旱地顶多在16斤左右,一亩地就相差6斤,那若是1亩、1亩呢?差距就在那摆着,百姓们自然都想分到临水田,为此找门路、托关系之事层出不穷,让乡里不胜其烦。
另外,农场与个体之间因水源产生的矛盾、灾害年份的救济,亦是让乡里头疼不已。
“除了本地矛盾,我们还得承受上面的压力。首府宁海城(后世布里斯班现在也在搞纺织业,可我们早就与临川城那边签订了棉货协议,郡里多次派人下来,虽没明说,但话里话外都是希望我们能优先供应本郡。”
临川城是中枢首批扶持的重点纺织城市,其毛纺、(蚕丝纺、棉纺、混合纺技术优势明显。不过近些年,随着中枢正策的放开,宁海城靠着钱多,在旧港、安平等地大肆挖人,其纺织技术逐渐追赶了上来。
白绒乡与宁海城两地相距不到3公里,本身又在其辖内,而与临川城相隔8公里,不把棉花卖给宁海城,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安静听完下面人的述苦,任元勇才说道:“土地分配,你们能遵守准则,这做得对。在重点经营经济作物地区,我的意见是尽量以农场模式为主,这一点,我回去后会向中枢提交建议,届时,转移到此地的新移民会以农场单位落/籍。对于棉花该出售给谁,这应该交给市场来决定,待我前往了宁海城,会与郡里沟通此事。”
得到这番答复,当地官员大大松了一口气。
其实任元勇有句话并没有对本地官员讲,他心里还有一个计划——打算限制本地与附近几个乡镇的棉花种植,其目的:一是为了保护鲁河上游的水资源;二是配合外务部,对印杜棉花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