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因地用天 (上)(1 / 5)
沂王闻言,眼前一亮,当即起身,深施一礼,道:“请问先生有何良策教我?如能相助沂国摆脱此山穷水尽之困境,善莫大焉,本王与此间百姓将永世不忘先生之恩德!”
“那言某就当仁不让,暂且言之,不到之处,恳请沂王包涵!”言毕,亦是起身,还施一礼,然后正襟危坐,道:
“请问沂王,一国欲繁荣兴旺,什么最重要?”
沂王道:“人杰,譬如先生这样的安邦定国之才。”
“惭愧,沂王谬赞了!但在言某看来,此言未必完全正确。”
“哦,敬请先生指教!”
“人才也好,人杰也罢,二者皆出于人!一国若人丁兴旺,自然也就不乏人杰。一国若人丁兴旺,方能种植农桑、稻谷,以给足衣食;一国若人丁兴旺,方能有铁匠、石匠等打制利器与铁具,修缮城郭与民居;一国若人丁兴旺,方能有智者传授知识,教化于民。总之,一国若想发达兴旺,没有足够人口,纯属痴人说梦!所以,言某以为,积聚人气,方为强国之要务!”
沂王道:“没见到先生之前,本王始知治国之艰,实在是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理起。适才,听先生一席话,顿有茅塞顿开之感,但有两处不明,尚请先生指点迷津!”
“沂王但讲无妨。”
“先生在来的路上,想必已经看到,久旱之后,百姓纷纷背井离乡,拥挤于道,此刻国内已没剩下多少人口。当下,沂国一穷二白,亦无力劝他们返乡谋生。请问先生,如何才能聚集人气?”
“沂王不是已经在谋划了吗?”
“适才只是谋划借粮,不是还遭到先生反对了吗?”
“言某反对的是,仅寄希望于他人供养的依赖借粮;而不是反对长远宏图之下,作为权宜之计的暂时借粮!”
“先生之意是?”
“粮可以借,但将来必须要还。但如何还,就须事先谋划出一个自兴之道!”
“先生,这个自兴之道又是何意?”
“自己种粮啊!”
“这正是本王昼思夜想却又不得其解之处,还请先生快些教我。”沂王急得连连起身。
“沂王莫急,且听言某将想法慢慢道来。沂国之西南,与淮国之间,有两个县城,分别名唤会虑、须昌,皆靠近淮水,均为富足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