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日新月异的哈密(1 / 3)
古代的结婚习俗十分的繁琐,光提亲定亲就要花不少时间,本来徐烨想要简化步骤,但老吴头他们却不同意,认为徐烨现在的身份不同,要走的三书六聘过程一样不能少,不能让人笑话。没办法徐烨只能把这些事情全部委托给老吴头来处理。
而徐烨则来的了哈密,现在凉州工业区才刚刚开始建设,整个河西武器农具基本上要靠哈密提供。
此时哈密的工业区早已经不是过去荒凉的样子,徐烨刚刚来到哈密工业区,映入眼帘的就是十个巨大的烟囱在冒着烟囱,这已经成为了哈密最大的奇观了,来的哈密的人在几里之外就可以看到这些大烟囱。
这个世界的人面对这些如同巨人一般的大烟囱非常敬畏,甚至有不少刚刚来的这里的牧民对着这些大烟囱跪拜,在他们看来这已经和神灵一样了。
只有徐烨知道这些冒着烟大烟囱重污染是重污染的来源,大量的煤灰烟尘飘散在哈密四周,徐烨可以明显感到哈密的空气没有他刚刚来这里这么好了。
而当进入工业区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条条木轨铺设在地面上,木轨上有一辆辆巨大的矿车,上面拉着几千斤重的煤炭和铁矿石,因为有了轨道的帮助,两匹马就可以拉动如此多的货物。
此时的木轨已经不光是联通在工业区,还连通到哈密城当中,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呢,大量的商家已经发现了轨道交通的好处了。
运力大,速度快,花费低,他们甚至向河西府提议,建立一個完善的轨道网络,把整个河西联通起来,这样可以提升几十倍的货物运输量。
只可惜这个意见被徐烨否决了,一是河西这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这样庞大的轨道计划,二是河西这里树木太稀早了,完全没有实现轨道交通的条件,真大范围普及木轨,只怕河西的树砍光了都不够用。
河西和西域的环境太脆弱了,水源大部分依托冰川融水形成的内流河,要是不控制人对自然的环境破坏,这里迟早连人都住不了。
所以对于对于植树固沙徐烨是做得非常认真的,可以说是河西镇的国策之一了,基本上河西每个州都有几百上千老人,他们做不了什么重体力活,河西府把他们养起来,让他们种种树,弄个草方格固沙。
同时徐烨学习后世的先进经验,在河西镇弄出了一个树木税,纺织机厂,马车厂这些大量消耗的木材工厂都要教这笔税收,河西府再拿这些钱雇佣人买树苗种树。
当然他们自己也可以去种树,基本上使用一颗木材的消耗,就要种上5个树苗做补偿,在马车厂纺织器械厂都是财大气粗的工厂,根本不在意这些税收,直接就交了这笔钱。有的一些小工厂,专门雇佣人,这个够买树苗种树,减少这笔税收的开支。
加上徐烨移风易俗,河西的丧葬基本上也是种树为主,靠着这些有利的措施,河西的树林面积不说是增加了,但的确是减少破坏的程度,沙漠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进入工业区之后,徐烨就看到了一片片房屋,很有徐烨后世落后农村的样子,都是用砖头搭建的两层砖房。
这些房屋都是钢铁厂提供给工人的,以满足钢铁厂越来越多的工匠居住的要求,供给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房屋中间被一条水泥马上隔开,形成一个个居住区。
这里的环境虽然让徐烨感觉自己回到了后世天朝的乡村,但却已经是整个哈密,乃至整个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了,他们居住的房子和行走的水泥马路都是让人羡慕的对象。
这可一点都不夸张,即便是富裕的沙洲,还有很多草木棚子,能用上砖瓦房,已经算是上等人家,这样的两层砖房在沙洲也只有富裕人家才住得起。而在哈密工业区这里却有上万栋这样的建筑。
这是因为钢铁厂的工人是哈密一代金领的存在,他们普遍俸禄超过了1贯,整个河西就他们的收入最高,而且这不是一个两个这样高的收入,而且几万人有这样高的收入。
最后哈密大量的砖窑,水泥厂,煤矿铁矿的残渣又提供了大量的基建原材料,有充足便宜的基建物资供应,这才形成了这样庞大的建筑性。
在这片工人区自发形成大量的配套设施,像方便购物的市集,娱乐的瓦子勾栏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因为工人普遍骑马上班,这里甚至还有一个马市,从繁荣程度来说,这里比沙州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