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再讲功德与福德(2 / 2)
“福德(福报是修积来的,还是佛菩萨赐予的?既然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又多又快地赐给我们福报,以便我们早得智慧早得解脱呢?”
“莲花手菩萨曾向能寂佛请教:诸菩萨有大慈大悲之心,拥有各种无量的财宝,为何世间人还是那么贫穷?”
“佛告莲花手菩萨:这是世间众生自身业力障碍的过失所致。比如说,饿鬼因其极度的饥渴业力逼迫其身,见到大海水而大海变成干枯,这不是大海的罪过,而是诸饿鬼自己业障的过失。所以,菩萨布施的财宝,就像大海一样没有过失,有过失的是众生的业力,就像饿鬼自身恶业的业力令其找不到饮水和食物。”
“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个修行者平时的积攒福报比做什么都重要。”
“你再打坐修禅,也顶不上做一件大善事的开悟来的快,就是这个道理。打开中脉与打开智慧有关,打开智慧与行大善有关。所以发大心行大善,是开悟的前提。”
“只有开悟才能解脱,只有解脱才能快乐,只有快乐才能心静,只有心静才无痛苦。所以呀,转变心态很重要,而修福报才最彻底,由此,开悟才有希望。”
“我们修士没有财、侣、法、地这些资源,不要说悟道,连提升一点自己的实力都不可能。”
梓旻老祖开口道:“你讲过五戒,是修戒,属于功德,那能具体讲讲修福德吗?”
“修福德根本是“孝”道,佛道儒三家修行的根本,而且是根本中的根本。”
“孝”是儒家道德之基础,道德规范的核心。儒家的孝道观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为人之本”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即生养死祭,贯穿人生全过程。
从权利义务角度看,儒家强调子要亲生,田要冬耕,自己的孩子自己养。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子女在父母年迈时,也必须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即父母对子女养其小,子女对父母养其老。权利与义务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二,孝敬父母的自然之理。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是警示晚辈在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尽孝的实践层面上,应奉行厚养薄葬的经验之谈。
强调在满足父母衣食足的前提下,要尽力满足父母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安慰。
第三,提出“孝为德本”,将“孝”纳入伦理道德范畴。在儒家看来孝既是家庭、家族伦理,也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孝是完美人格塑造的内在要求,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基础。也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在儒家看来,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必为社会所不齿。
第四,提出教养并重。对父母来说,养不教父之过。对子女来说,父母有过,也要好言相劝,加以引导,不可听之任之。
第五,列举出主要不孝的事项。奉养方面不孝有五:“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搏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