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广播风暴(1 / 3)
灰蓝色的地表被投下一片巨大的黑色阴影,那是起伏的山谷在极夜期间为这片大陆带来的唯一色彩。而随着画面的继续放大,山谷的阴影中开始慢慢出现了一些杂乱无章的几何图形。渐渐地,几何图形变成了清晰可辨的场景:
巨型挖掘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将混合着碎冰和冻土的废料倒在渣土车上,这些单车运载力超千吨的钢铁巨兽随后会在冰原上蜿蜒跋涉上百公里,将渣土倾泻到一处近海峡谷当中。在已经夯平的山谷另一端,十几个上百米直径的半球形金属建筑已经初具规模,周围还分布着不少配套建筑的施工痕迹。由于全部是自动化作业,照明设备在这里甚至不是必须的。这也导致在施工初期,依赖光学设备的“警卫级”普通卫星甚至没有发现它们。然而如此巨大的工程量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这种改变也在不久后被飞经南极上空的科研卫星偶然捕获。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来自总参、航工大、军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人都在。十几个人将小会议室塞得满满登登,但屋子里却安静得近乎压抑。赵志奇将全息投影定格在半球形建筑上放大:“各位首长,同志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建筑,就是先驱新建的机房。如大家所知,全是未经批准、擅自动工的违建。”
“情报是什么时候的?”一名少将问。
“昨天上午发现的——这是一个小时前,我们咨询了相关专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工程至少已经秘密开工七八个月了,也可能更久。还有件事,”赵志奇切换了一张新投影,“工程的选址,是几年前昆仑站冰盖坍塌事故的事发地。”
“看来当时昆仑站出事并非是简单的生产事故。”一个与会者说。
“也就是说这事儿蓄谋已久了……他们工程正是开工也至少在上次极夜时就已经着手,这中间隔了半年的极昼,我们都没发现?”另一个人说。
“南极上空专门从事地表监控的卫星很少,他们选的这个位置显然是经过计算,避开了现有在轨卫星的运行轨道。我们还是太天真了,以为不会有谁敢擅自违反南极条约。所以……各位首长,我们先前的计划看来要往前动一动了。”
“现在有向先驱提出正式的书面抗议吗?”会议室内,来自总参的乔崇文问道。
“还没有。因为可能涉及到后面的行动,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我们也没有在这里部署新的侦察卫星。所有情报都是路过的科研卫星顺手牵出来的,先驱应该毫不知情。”
“他们这一招很贼啊……”乔崇文说,“同志们,这是个非常棘手的情况。他们搞的这些设施全部都是非军事用途,如果采取武力手段,被舆论架在火上烤的反而是我们。到时候先驱会说,南极大陆上第一枪是我们打的;但如果我们不动手,一旦这些设施投入使用……”
赵志奇补充道:“大家前面看到的这些半球形机房,根据我们的测算,每个机房可供六十万到一百万人使用。已经建成的这些差不多够一千万人使用,后续要建多少还不知道。这么多的数字移民一旦被安置在南极大陆,那任何条约或法律都在事实上无法限制对南极的全面开发了。”
“各位怎么看?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乔崇文环顾四周,“耀钦同志,你先谈一谈。”
“首长,我觉得还是要打。”海军中校陈耀钦站起身来,“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想在谈判桌上找和平已经不可能了。只有早打、快打,一次性把敌人打疼,才能确保打完了有机会回到谈判桌上。”
“我同意耀钦的意见。”作战部部长葛红旗点头,“但你想怎么个打法?”
“既然这个工地是全自动化的,我们就不需要考虑人员伤害问题。派驱逐舰过去,两发导弹就全解决了。我知道各位首长可能会认为这样在姿态上过于强硬,但既然我们已经决定打第一枪,那最好能确保这也是最后一枪。”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开始出现小声讨论的声音。乔崇文用手指点了点桌子:“同志们,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公开来讲,不要在下面开小会。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不了解耀钦同志,觉得他只是常年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明星学者型军官,实际上,耀钦同志的履历和水平可不比在座任何一位要差。”
“乔处长,我觉得在方式方法上是不是应该再讨论一下。驱逐舰到南极不是小事,要不要跟其他几个常务提前知会?”一名负责国际事务的官员说,“各位可能不太关注大洋彼岸的动向。今年是大选年,现在除了华盛顿和夏威夷,美国几乎所有蓝州州长及州议会都迁移到了数字世界。不久前华尔街甚至预测,如果蓝营继续保持现在的支持率,那么下届美国政府很可能从数字世界产生。我们到时候要面对的可不仅是一个先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