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招生(1 / 4)
大唐没有阳历,只有农历。大唐之前的历法其实是并不完善的,中国古代的历法的成熟,实际上就是从大唐开始的。
此前,隋朝的时候一直在用《大业历》,大唐立国之初用的就是隋朝的《大业历》,只不过到了武德二年,又开始用傅仁均的《戊寅元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只是它采用定朔法,往往会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特殊现象。比如贞观十九年就出现了四个连大月。
为这,钦天监的那帮子家伙,有事没事就拿这事来说事,要求老李皇帝采用平朔法,但是老李却并没有理会。
没有阳历,对张济安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不知道哪一天是三月一号,没办法确定开学的日期。
当然,开学的准备工作早就做好了,这个时代的房子,不像后世的教室那样,有那么多的玻璃窗,采光还是不够理想的。所以张济安尽量选择比较高一点,大一点的房子,作为教室。
他不知道这一次招生能够招收多少,先把一整个院子做在学校,但是目前来说,只有他这一个教师,所以也只能先准备一个教室吧。
反正到了他这里,就按照他的标准来搞,又不需要像北宋的科举那样,非得要搞经学,如果真的是那样,反而是为难他了。
大唐的好处就在于,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从隋文帝手里开始搞科举,到现在也不过五六十年的时间,而且由于种种原因,科举目前的考试科目还是比较多的。
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一方面,当初推行科举,为的就是能够从各个方面选拔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所以只要你有本事,我都可以用你。不拘一格量才录用,这一点在科举之初,是做的相当好的。相对而言,到了后来,越往后,这一点反而又不被重视了。
到了宋代干脆就是单纯的考经学了,即使偶尔也有其他的,比如考制科,可是,一来并不经常开考,二来录取的人数实在太少,有时候甚至就是一两个人。
反而在前期各个方面都可以考,而且还都是常规性的,比如经学、算学、诗词、法学、书法等等。考经学的叫明经,考算学的叫明算,考法学的叫明法,考书法的叫明字,考策论的叫秀才,至于进士,考的内容更多一些,一场贴经,一场诗赋,一场时务策。
另外,科举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世家垄断了大量的人才,朝廷如果不从各个方面都开科举的话,恐怕没办法收获到足够的人才。也就是说,民间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了这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种捡在篮中都是菜的想法。
不管你懂不懂经学,或者会不会写策论,没关系,这并不重要。即便你不懂这些,你会其他的东西那也行,说明你还是个人才,即便有的人不能当宰相,但是可以用来当一个小官吏呀,可以当一个办事员啊。
不一定每一个士兵都可以成长为将军的。
这种录取方式的灵活多样,也使得张济安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了。
明经和明法、明字就算了吧,说实话,大唐的法律他不懂,至于他的经学修为,那就更差得远了。
但是进士、秀才和明算,他绝对可以教出一大批可以让朝廷录取的学生的。他的数学水平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顶呱呱的,如果能遇到一个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教这么几年,不教其他就教他数学,整天学数学,或许只需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全部学完,到那时候,就足以吊打整个大唐了。
虽然进士也考帖经,这一点他并不占优势,但是诗赋和时务策,他绝对可以占据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