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香草拿铁(1 / 3)
这部小说是自加的压力,自觉的磨砺。有时像在平地里起高楼,有时又像在大山上雕石窟。这既是我的庄园,徜徉其间,也是我的泥沼,进退维谷。虽然有时拖延,有时停滞,但我不能中止,不能放弃。
于是,我又开始了。
曾国藩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因为“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我想起夏菲的话,她说,看书和写作也冲突。
她的意思是,以写作为重时,不宜常看书,最好电影也不要看,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大块的时间都放在写作上。能坐着,就别躺着。不然,写作就会被半被动半主动地挤压、耽误,乃至“搁笔”。
据说,写长篇小说得持续连贯,不然思路就断了。我的思路倒没断,但觉得节奏断了,一度没有那种承上启下、悠悠扬扬的律动了,只能像拍电影似的,一个分场一个分场地拍,后期再剪辑。
或者说好听点儿,跟“新小说”似的,没有叙事的连续性,大量运用场景、细节、片段,没有完整的故事,甚至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或者在小说的结尾,故事还在继续。
这也造成一个问题,草稿没法看。所以,我也没办法给紫陌看,只能答应完稿后给她看。
“以后我的书出版了,我要到这儿来看看他们给不给上架。”
在这家著名的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书店里,我整理着书架上的书——不整齐的,分类不正确的。
我知道自己应该停下来,可还是不由自主又持续了一会儿。
“他们不上,我就以读者的身份给他们打电话,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情绪特复杂那种,期待、失望、不解。”紫陌也加入进来,边整理书边说。
店里人不多,座位倒是满的,有人在看书,有人在使用电脑。
我不确定实体书店还意味着什么,但置身其中,确实让人心安。或许,它的人文价值大于商业价值,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且容我再讲个故事。好多年前,我忽然想看西方哲学方面的书,那时电子书还不流行,质量也不好,为了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来到了这家书店。
“西方哲学、艺术”区的人本就不多,在我挑选、翻看的时候,一位六十来岁,看着朴素但很有学养的人,在看似自然其实是为了不显得太突然的时候,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了不显得太刻意地对我说,年轻人还是多看点技能方面的书,这样的书可以以后再看。
那位先生的忠告我没做到。
庶几他是对的,要分清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成功之前多读点技术型的书,成功之后就可以广泛涉猎,到处显摆了。
一般认为,就专业方向来说,特别是男的,理工为上,经管、法学次之,文史最下。如果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这个排序我是认同的。
说来惭愧,我本是理科,后学经济,先又为文,可谓每况愈下。
但我同时认为,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中,最伟大者,非文学家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