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有竹书院(1 / 11)
千头山坐落在九栖城边十里之外,是一座高不见顶的山脉,也是最古老的灵山之一。这里有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是灵物的繁盛之地,传说此山适宜修炼,千百年间遗留下不少隐士道场,不过如今都早已成为荒废的楼阁。
一直以来,总有不畏艰难求取真知之人,试图攀上高峰得见真经,但千头山地势险峻,越往高处越是有奇峰异石,仙云雾绕。故而遵循先者足迹,上山寻道之人,往往也是有去无回。
书院就倚着这座灵山而建,最近几十年,随着书院名气渐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书院。常有求道之人感慨:真经何须高处求?恰在山底小院中。
有竹书院不大,由前向后,有一池两亭三桥四院五楼六门七碑,传说当时建造书院的时候,唯有这里茂盛着一片竹海,于是首座先生提笔挥毫,写下了有竹二字。
书院绵延向上,堆叠在半山处,除了攀登起来需要一些脚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在坊间流传下一个人尽皆知的怪闻——古往今来,没有几人可以自下而上的走通书院。
于是除了书院本身,这里的楼堂亭阁,也渐渐有了名气。传说有竹藏经,却从不记录于册,尽在知语堂,清音亭,转心台,净尘院之中,它们经入口依次向后排开,贯通起整个中轴,形成一前一后,一左一右错落的格局。
黄姨娘领着苏铃儿从后院的小门出来,沿着一侧蜿蜒的山路而下,来到正前的山门。
“好啦,咱们到了!快熟悉一下明天要走的路!”黄姨娘道。
苏铃儿道:“我又不是睡傻了,书院的路还能不认得?”
黄姨娘道:“快走,啰嗦的哩!”
苏铃儿眉飞眼笑,话还来不及说,便被一把拉入了山道。
山脚下的大门为牌坊式,三柱两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着有竹两个大字。
大门连着的是一条明堂大道,比起刚才下山迂回婉转的山路宽了数倍,上面铺满了青石砖,多是宾道。苏铃儿和黄姨娘以及院内的杂扫,都住在最高地方的后院,日常为了不打扰书生们学习,主要是通过山间的小路进出,更方便一些。所以面前这条路,虽不陌生,却也没有那么熟悉。
“明天一早,咱们先穿好采衣采履,梳头加笄,从这道门开始,一步步往里走,一层一层的加礼。”黄姨娘道。
苏铃儿嗯了一声,声音甜的像是个刚吃了糖果的娃娃。
“辰时别忘记让乐师们起音乐啊!”黄姨娘走了两步,对着远处的护院喊道。
书院的护院都是些糙汉子,长年累月的住在山脚下的草屋里。苏铃儿平时生得一张笑脸,每逢上山下山都会为他们摘几只果子,和他们闲扯几句。虽然每次拿来的果子不是苦就是涩,但他们还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个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小姑娘。
“明天铃儿是不是就要涂起胭脂水粉,变成个精致玲珑的模样了?”一位大叔远远的迎着面笑道。
此人是高叔,和黄姨娘一样,是书院的老人。高叔此刻尚在远处,苏铃儿的笑脸就迎了上去,黄姨娘忽然挡在中间,嚷嚷道:“走开,快走开!我们铃儿笄礼之后就是深闺里的大姑娘了,见不得外家男子!越糙的越见不得!”
“这不还有几天吗!”高叔虽满不高兴,还是紧赶慢赶,倒腾着步子走远了。
“就是入闺阁的前几日,最为忌讳!”黄姨娘道。
“这回书院不是要敞开院门,请大家一块儿来庆祝的嘛!就你还在拘泥这些!”远处另一位大叔不满的囔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