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响马山河1(1 / 4)
三月三,北海镇万物齐吟樱花竞开,玉兰绽放枝头如雪。
自开春以来,不光北海镇游人如织,整个登莱都迎来了海量的‘难民’。
他们大多以家族为中心,自备粮草辎重,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上千人,丢掉祖宅田地,带领族人家仆佃户,千里迢迢赶往胶东。
老弱妇幼坐上客运马车,出手阔绰不问票价,花的全是亮晶晶银光闪闪的北海银元。
佃户们赶着大车牲口,沿着宽敞的大道,披星戴月向胶东进发。
当九斤得知客运天天爆满,能容纳六辆马车并行的驰道出现拥挤的情况后,迅速知会巡抚衙门和府州县各衙做好接收准备。
因为开春以来,天下风云突变,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义军在中原和湖广如入无人之境,高歌猛进攻城掠地。
鞑子起兵六万破关而入肆虐河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朝廷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刚被‘弃市’(斩首,朝臣百官和各路言官御史正在相互弹劾,忙着‘刷新吏治惩治贪腐’。
整个北直隶县乡邬堡中,最后的氏家大族终于失去了坚守的信念,在族长或员外带领下,开始了远避胶东的行程。
府州有坚城的,官员豪绅们已经开始募兵自保,并派出先生或家丁,私下联络义军,以求护住城池家业。
来到胶东的家族,最远的来自湖广四川汉中等地,最近的是德州济南徐州之地的地主大户。
登莱巡抚衙门召集各县衙集体办公,在潍县集中设立接收安置处,每个县都搭起凉棚,拉起写有本县名称的横幅。
文吏典吏巡检府兵衙役全员出动,他们穿着绣有某某县安民字样的马夹背心,左臂戴着绣有勤务字样的袖标,每天四班倒,日夜不停的接收安置这些携带粮草辎重识文断字的‘难民’。
一个家族的人到达时间不同,他们根据各县开出的安置条件,选择中意的去处。
一旦决定去处,对应的县就会对他们造册登级,检查是否有疾病,是否为反贼细作。
所有流程结束,等到他们全部族人到齐,安置处会分给他们一杆写有某县某乡某村的大旗,在向导带领下踏上新的行程。
这股‘逃难’潮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三月底逐渐接近尾声,在潍县接收点的各县官吏们,也终于获得歇息,此时前来‘逃难’的乡绅大户每天已不足千人。
登莱之地原本就是军镇,各地卫堡和军垦土地遍布整个胶东,北海镇只对交通要道几个卫堡进行修缮,其它九成的卫堡和田地都处于荒废状态。
而短短三个月,大部分卫堡都分配给了‘逃难而来’的氏族大户,这些人迸发出了令人咋舌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