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谷地人家(1 / 2)
在武当山脉东南麓、汉江中游西南岸的这片区域,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由西--南至东--北渐次分布着高山和丘陵,丘陵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谷地和河流。
向文允上学的县二中所在的这个千年古镇,属于武当山余脉的边缘地带,东面和北面地势平坦而开阔,西面和南面则群山环列,自古以来就是扼守川陕至湖广的一个重要通道。
在古镇西南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方圆近十二平方公里的谷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三面有群山环抱,东面被河水冲开豁口。谷地有两条河,一条河自西向东流经谷地中央,另一条河自南向北流经谷地东部边缘。三线建设时期,从东北分迁而来的军工厂选中此地建厂。在扩建通向外地唯一一条公路的同时,硬是劈开东北角的一座山,建起了一条工厂专用铁路。这里当年有四个生产大队一万多人,还有工厂兴建时期的近万名工人。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向文允自父辈上溯四代都生活在这里,十七岁以前的向文允也生活在这里,他生于斯长于斯。三线工厂的到来,给这个闭塞的偏僻地方带来了浓郁的现代气息。工厂兴建之时,向文允刚满六岁。这里,有他少儿时代太多的记忆,也给了他一双隐形的翅膀。
向文允家的新宅是去年秋天建好的,冬月搬进去住的。两年前,身为大队书记的父亲带头响应政府“迁房还田”号召,在老宅以东近两公里靠近山边的地方选址建房。
向家老宅位于谷地的中心地带,距离工厂行政办公楼很近。南面不远有山,西边很近有河,三面开阔,绿树成荫。老宅是向文允祖父在解放前建造的,像个不规则的四合院,三排大大小小十二间砖瓦房,形成一个较大的院落,向家三代三十多口人生活在这里。向文允的父亲一辈有兄弟三个,他父亲是老幺,还有一个姐姐。向文允出生时,兄弟三人已经分家自立门户,姐姐远嫁他乡。向文允的父亲分得一大两小三间房,后来又建了一间土坯草房作厨房,向文允兄妹四人先后在这里出生。
在老宅拆掉新宅还没建好的近一年时间里,向文允一家六口挤在附近一户人家腾出来的一间半房子里。这时候,向文允正在上高中一年级,只有周末回家一趟。弟弟上初中一年级,大妹上小学四年级,小妹上小学二年级。
新宅是土坯瓦房,坐南朝北,三大间两小间,面积有一百六十平方米,大间四十平方米,小间二十平方米,东边有猪圈,西边有厕所。虽说还是土坯墙体,但里层用泥浆平整外层用石灰粉刷过,梁枋檩椽和盖瓦都是好材料,故而显得比较高大、宽敞、明亮。正中一间为堂屋,其他两大两小每间均一分为二,是父母和向文允兄妹四人的睡房和厨房、杂物间。八十岁高龄的祖父母住在西边小间。房屋前是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场院,场院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水渠,房前屋后的杨树柳树已有一人多高了。
在新宅东面不到一里处,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水渠,这是县里一处重要的农业水利设施。它高出地面二十多米,北端设有“天井”,渠水由此经过河床下涵管流向目的地,南端设有闸门,当需要调减渠里水量时,就开闸放水到旁边一条同向小河里。这条渠叫幸福渠,闸叫幸福闸,渠水来自东南方向的水库,为包括古镇在内的附近公社农业生产提供部分用水。
幸福渠经常保持近一人高的水位,满水时,可达两米多深,水清见底,满眼绿茵茵的,犹如几十层叠放的玻璃透出的颜色,是向文允和他的小伙伴儿夏天的乐园,可以在此洗澡、游泳、玩耍。以前住老宅时,步行到这里得半个小时,现在只要几分钟。
向文允清楚地记得,家里建新宅,从平整宅基到竣工建成,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时间。虽然请了建筑师傅和小工,但父亲总是在现场事必躬亲,免不了操心着急,他的明显苍老正是从建房开始的。父亲当兵退伍回乡后,很少风吹日晒干农活,所以显得年轻,有几分英俊帅气,依然还有军人的挺拔姿态。现在身姿没有先前挺拔了,脸上皱纹多了,头上也有白头发了。有老话说,在农村,没建过房的男人不算真正男人。看来,因为建房,使父亲经历并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不过,向文允有所不知的是,父母十几年来的含辛茹苦与节衣缩食,才使这栋房子的建造成为可能并变为现实。
向文允回家一周后,一场暴雨使新宅后面的山体有了一些垮塌,对屋檐沟排水造成影响。父亲对向文允说:“现在等高考录取结果,你在家里反正也没事,就把这些土运走吧,我让老二给你打下手。”向文允一看,垮塌下来的土估计有三百方吧,一天运二十方,也得半个月。不过,这对打小就劳动惯了的向文允来说,不是多大的事。
说干就干,第二天早饭后,向文允用父亲借回的翻斗推车开始运土,从屋后运到房前场院下的土坡,虽然距离不远,但一车土还是很重的,铲土装车也是比较累的。父亲让弟弟帮忙,可小他三岁的弟弟习惯性偷懒,基本没干什么活。还有做饭做家务,让他帮忙也是这样。为此,向文允颇感无奈,很多时候只好自己一个人把事做了算了,有时气急了,没少揍他。
趁着向文允这些天清除屋后垮塌山土的时候,我们有时间说一说有关他的过往岁月的一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