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2 / 8)
杨宗也真是一个干活的人,让他动脑袋想办法,也实在想不出来。于是,又打起退堂鼓了:“不然咱不干了吧,我去给别人家当师傅,也能养活咱一家人。”
六奶奶不高兴了,她是恨铁不成钢。指责他说:“你说你能不能爷们一点?别说那没有骨气的话,不蒸馒头还争口气呢。凭什么俺们不能开烧锅,不仅开还要开好,让他们瞧瞧。车到山前必有路,咱们走一步看一步。你像俺说的,明天先打探一下,看看官府要咋处置咱。”
挨了媳妇一顿训,杨宗愁眉苦脸地出去了。
税课司刚一点卯,杨宗就来了。找到前一天去核验的孙帖书,孙帖书一看就是一个油滑的人。见杨宗来了,态度倒是挺温和,并没有与他吆五喝六。当杨宗问他,什么时候能允许他开锅,孙帖书与他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明着和你说了吧,民不举官不究。现在有人给你告下了,衙门不能不管。皇粮国税是大事儿,分毫不能差。没想到你们家,有这么大的胆子。初核一下,你们实际的售卖,比你们报的翻两翻还多。按粗算下来的数目,我都可以拿人了,你还想重启烧锅?我这个人心软,见不得你们买卖人受苦,我先不拿你。等仔细核验完,报给笔帖式大人看看。如果大人不允,我们只能拿你下大牢了。光这笔罚银肯定不会少的,一、两千银子怕是少不了。不过呢?什么事儿都是事在人为,也能有办法让大事化小,县官不如现管嘛,你回去再好好思虑一番,看看该咋办划算。”
杨宗人虽然老实,但也不笨,一听就知道是要他上供。于是说:“老爷您说的我都懂,我一会儿回去张罗银子,还得依仗您老给帮衬一下。如果我们要是交足罚银,那还得多久启封啊?”
孙帖书轻描淡写地说:“怎么也得个半月左右,让事儿消停、消停的。不然告你之人也在看着呢,怎么也得让上面和告你的人,他们那里过得去啊。”
“啊?得、得、得半个月?那我哪能挺那么长时间?这不是把我烧锅停黄了啊?”杨宗听他一说,头都大了。
“想要早开封,我可没有办法,都是大人交代下来的,我们做得也不能太过分啊。万一大人那里不爽快,你的事儿,我们也兜不住。依我说啊,你在这里耽误功夫,还不如回家筹钱。如果钱充足了,也许能快点。”孙贴书要的是钱,他哪管你几天开封,刀把在他手里,拖得时间越长,对他越有利。
杨宗无可奈何地说:“谢谢老爷关照,我马上回去。等凑足银子再来找您。”
孙帖书摆摆手,让他赶紧回去。
杨宗蔫头耷脑地回到家,把见孙帖书说的事儿,前前后后地叙述了一遍。六奶奶也明白,孙帖书是勒杨家烧锅的大脖子,要好处卡油水,给上钱,他们那里能够给美言几句。并且在数字上动动手脚,处理得轻一点。可拿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半个月不能开工,四合发、靖边营的货咋供?一旦断供,等于以后失去两个大主顾。思来想去,她暂时也没有主意。
公孙丽秋来了,自从六奶奶生完孩子,丽秋每天都过来看看。一是自己救下来的孩子,特别地喜欢。二是帮着赵戚氏伺候月子,家里有工夫匠,赵戚氏要做那么多人的饭,再伺候月子,有点力不从心。丽秋每日做完药铺的事儿,就过来溜达溜达。帮着做个月子饭,或者抱抱孩子。孩子排行老七,杨宗给起名叫杨树森。丽秋也像亲姑姑一样,七儿、七儿地叫。六奶奶非常感激丽秋,有一天,她说,让丽秋认小七儿做干儿子,丽秋说自己还没有结婚呢,咋认儿子?再说了,也要等小七儿大一大的,让他磕头才行。先这样,现在暂时当个姑姑。
今天丽秋一来,感觉气氛有些不对,杨哥哥精神有些萎靡。而且,作坊里也没有往天的热闹场景。进了六奶奶的屋,六奶奶的神情也挺严肃,见她来只是打个招呼,划拉一下炕,让她上炕坐。丽秋问:“是咋了?你们公母1俩闹唧咯2了?”注释1公母:方言;夫妻。2唧咯:方言;拌嘴、吵架。
“没有。”六奶奶有心思,满脑袋官司。
丽秋撇嘴说:“嘁,还没有呢?那脸拉得跟驴脸那么长。”要是放到每天,她二人又闹欢脱了。
今天六奶奶没有搭理她:“去,俺想事呢,给你玩孩子去吧。”
说完,把小七儿塞给丽秋,丽秋接过孩子,逗着小七儿。那月窠里的孩子,哪里能配合她。六奶奶突然说:“你明天给俺看一天孩子,俺得出趟门。”
她这一声,把丽秋吓了一跳:“哎呀,我的祖奶奶啊!你是作啥妖啊?还没有出月子呢,可不能下地。”
六奶奶神情严肃,说:“不行啊,俺要是不出去,杨家烧锅就完了,烧锅非得黄不可。”
丽秋一听,这才感觉杨家出大事了,而且非常严重,也不嬉闹了,问:“出啥事儿了,这么严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