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1 / 2)
两位的企业就在特区,这里以及周边的工业区,最多的就是底端产业,做贴牌代工的比比皆是。底端意味着在整条产销链中,拿到的利润微乎其微,说明白一点就是人口红利,说残酷一点,就是血汗工厂。
要不怎么说三位能聊到一起呢?因为他们的视野和想法都比较接近。
这三位企业家的共同特点,都是研发投入在国内排的上号。
“做企业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用别人的技术,专利拔一层皮,而且会逐渐的增加。欧美很多企业,每年靠专业壁垒,就能获得巨大的利润。我的企业,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不能少于利润的百分之三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国际市场有点风吹草动,国内企业就得哀鸿一片。”王亚迪很自然的就接过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绝症,治不好的。早一点晚一点的事情。”老r也笑着接过话,他的企业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也很多。
“是啊,尽管本质上都是分配不均导致的经济危机,全球化时代的金融资本带来的分配不均,造成的贫富分化速度比产业资本时期更快。产业转移由资本属性决定,全球化时代,拿到利润大头的西方资本,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富豪,这些人连税都不愿意正常的交,指望他们从口袋里把钱掏出来,绝无可能。”
方蛰在一旁笑眯眯的听着两位大老的交谈,天下英雄就没一个简单的。很多问题其实人家看的很清楚,跟立场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看个人的利益关系。
“小方总不惜代价的打造芯片代工产业,大概就是看到了这一片蓝海,这属于生态链条的顶层。如果往下看呢,未来还有那些产业属于蓝海的范畴?”王亚迪看似玩笑的一句话,另外两位互相看看,都没有主动接茬。
方蛰短暂的停顿后,笑着看看王亚迪道:“从贵集团的产业结构看,应该是朝着全产业链的边际扩张。哪天电动汽车技术取得了突破,贵集团可谓连头带尾的一起吃。”
其实有个东西方蛰是知道未来很有市场的,那就是电动单车。该产业很早就有人在做了,只不过因为电池和电机的技术没有达到,目前来说还很难有太大的市场。
但是怎么说呢,一直有人在做,所以才有未来的技术突破,最后出现在国内的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站在方蛰个人利益的角度看问题,要不要涉足这个领域呢?短暂的沉思后,方蛰觉得还是别做了,太累。
“制造业的利润低,产品结构自然是要多样化,这样才能降低风险。生产资料从进车间到卖出是有周期的,不像做金融的,来的快去的也快。”王亚迪不想谈这个话题,准备转移。
方蛰却笑着来一句:“摩托车这个东西,迟早是要推出历史舞台的,汽车必然会成为未来最大的蛋糕之一。有没有考虑过,当汽车的容量达到一个程度后,更广大的人群其实需要一种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来出行呢?”
一句话就让王亚迪成了哑巴,这哥们跟方蛰不一样,他是只要能做的,就一定会去做。
方蛰不做是因为他懒,同时还是个挂-逼,但王亚迪不一样啊。
“你的意思?”王亚迪露出询问的眼神,方蛰点点头:“就是你想的那样。要是有兴趣的话,一起做本,我来出研发资金,你来出负责生产。”
也就是华威专注于电信设备,不然方蛰连他都想拉下水。当然了,王亚迪能不能接受合作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这东西就是窗户纸,一捅就破,没有太高深的技术,关键就是基础部件的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