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回 渭县邢禅子闻讯 公子竹林言对弈(1 / 2)
渭县位于长安西侧,县域呈长条状沿着渭水南岸铺陈开来,这里是长安最重要的粮仓之一,而且渭县也是八县中整治流民最好的县,这倒不是因为其紧邻长安,官府做的面子工程,而是因为这渭县县令邢禅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能臣,事必躬亲,任劳任怨,体恤百姓。
且此人的经历也称得上一位奇人,邢禅原名邢轲玉,其生于长陵县一书香门第的世家,三岁识字,年少有智,是十里八乡的神童,十二岁便通过院试成了一名秀才,十六就在乡试中独占鳌头中了举人,被家族奉若珍宝。
本来照此延续下去,家族都认为其通过会试成为贡生,再进京参加殿试高中状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一时间邢轲玉成为十里八乡炙手可热的名人,登门求亲的人都快踏破他家的门槛。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举后的邢轲玉并没有继续再参加会试,而是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他竟然要出家去做个和尚,如此荒唐的举动自然引起整个家族的强烈反对,但邢轲玉以死相逼,家里也没办法。最后两方都退了一步,家族同意其去临近的草堂寺带发修行三年,若是三年后他还想出家,家族便不再拦阻,若三年后他想明白了也可以随时还俗。
其出家的草堂寺也是大有来头,在长安其名声虽不如兴善寺、慈恩寺等大寺庙,但其乃是“天竺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是年代王朝设立专门用以翻天竺佛经的译场。其原址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自三马同槽后三马的司马家族,开了以臣子之位公开弑君夺权的先例建立晋朝后,晋朝数代帝王便不知何故便开始推行天竺教,并在长安设立专门翻译佛经的国属寺院,而其中草堂寺是译场规模最大,历史最永久的一座寺庙,自建成至今已近千年,为天竺教在九州的推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此,邢轲玉便在草堂寺做了三年的俗家弟子,还得了个“禅子”的俗家法号,在寺中清修三年后,邢轲玉果然如家人所想的,不再执着当和尚了,还俗的邢轲玉改自己的名字为邢禅,之后苦读数年重新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了进士,一时传为美谈。
因为其是昭宗朝唯一一名有佛学背景的进士,故而当时在长安引起不小的轰动,甚至周昭宗闻听其事迹后都亲自召见了邢轲玉,与其畅谈佛法甚是融洽和睦,甚至破例下了恩旨让吏部安排其去了临近长安的渭县做了县令。
本来邢禅如此得昭宗的恩宠,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但翌年昭宗便意外驾崩了,随后便是周绪帝登基为帝,紧接着便是景福二年的北征大败,整个长安朝廷天都塌了,邢禅也被所有人遗忘了。
虽然如此,但邢禅在渭县却是勤勤恳恳地为民做事,数年来政绩斐然、百姓爱戴,任期满五年后,也并未按照常例调任他处,依旧在渭县当县令。
在渭县县城以北临近渭水有一片竹林,方圆十余里翠竹连连、竹色清雅,因其临近渭水南岸,河水中升腾的薄雾环绕在周围,春秋之际云雾缭绕,且靠近一处古渡口,故有一个雅致的名称---云渡竹苑,这里曾是长安附近文人雅客经常光临之地,后来长安朝廷式微,大量豪族南迁,此地也就没落了许多。
此时在经过林间小道来到云渡竹苑的东侧,就会发现一座小小的宅院,数间竹舍,南侧有一湾数丈方圆的清池,以及一座临池的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