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回 君子论道渭水畔 吾要胜天半步子(1 / 2)
阳春三月,正午的阳光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渭水自陇右向东奔流而去,汇入灵水最终奔腾入海,渭水灌溉的关中平原虽是九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相比九州汉人聚集繁衍的中原之地,依然属于偏僻的一处,就如同这渭水一般,看着已经足够恢宏广大但,其实也只是灵水的一条支流而已,最终将与宽广波澜的灵水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一同浇灌着华夏千秋万代、繁衍生息的炎黄一脉。
亲水平台之上,韦相那句问话依旧在刘彻的耳边回荡。
“刘子润,你凭什么认为,能比那三名光芒万丈的年轻人更强??”
这句话犹如平地一声雷,甚至让刘彻在一刹那有一点眩晕之感,但他很快便让自己冷静下来。
“学生,不知。”刘彻地望着那天水一色的渭水,转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继续道:“九州历经王朝无数,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却极少有人能如圣人一般,用自己的智慧编织一盏长明的灯,在黑暗中照亮后人前行的方向。
天地之间的气势磅礴,时运扭转,自有其格物之理,就犹如眼前这渭水一般,或曲或直,或激或缓,但无论如何起伏波澜,都终究要汇入江海,这便是他们的宿命,所以学生以为很多时候一些人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他们在正好的时间,出现在正好的地点,做了件正好的事而已。
就如此时此刻,学生站在这里也绝非自己所想所愿,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有定轮,也注定了韦师与学生今日之会,时至今日,学生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岂敢与三位前辈同语,韦师以为如何?”
“顺势而为!”双鬓如雪的韦相轻声念叨着,心道:朱老头说得不错,这刘子润的确与众不同,有胆识有魄力,但仅靠这些却难让老夫多看一眼,是否合适还需再试试。
沉吟少时,韦相撸了撸长须,缓缓问道:“老夫听闻你在岳麓书院曾论道千秋阁,提出民本的治国思想,此论春秋既有,实不足为奇,不知当下在治国策略方面有何高见?老夫愿闻其详。”
闻言,刘彻微微一愣,心道这韦相难道能掐会算不成,刚刚提到自己的字,要知道自己字的人本就极少,现在有提到数年前自己在岳麓书院论道之言,显然眼前这位韦相已经关注自己不短的时间,可能比他猜测的时间更长,这让刘彻不由地谨慎起来,斟酌一番后,便回道:
“学生甚为喜好读书,特别喜欢读各类史书,《春秋》、《史记》、《资治通鉴考异》,并涉猎《尚书》、《古诗经》等上古札记。
以为自三皇五帝开蒙定伦以来,九州之地历经无数君王治理天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
其一,上古三皇五帝治国时。那时的国君并不主动干涉百姓的生产与生活,凡事顺应天地之理,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天下万民行事皆以德为准,虽住洞穴穿毛皮,但却是与天地浑然一体,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心灵相通,与世无争,不强求不苛求,世间一切都发展得极为缓慢。
其二、五帝后人自立为君王后,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至大秦吞并九州的数千余年间,此时乃是君王与诸侯共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