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回 关中疏浚郑国渠 东南密报墨云轩(1 / 2)
沣水小丘之上
王昌浩作为水政司的司监,自然知道治理沣水之害的必要性,沣水两岸菏泽众多、地势平坦,每每在雨季都会造成沣水发洪涝时漫灌两岸,使的两岸无法稳定地进行农田开垦。
但刘彻也深知若按照王昌浩的想法,用修渠分流沟通分支等方略来治理沣水的水患,又会涉及大量王室所有的皇庄,在当前的局势下刘彻并不想与大周皇室牵扯过多的利益纠葛,所以沣水的治理还是不能操之过急,这一块可以先放一放,从整个关中的水政来看,有些是还是可以先做起来。
之前在庆阳时,刘彻也在闲暇时,也阅看过许多关于西北水政的书籍,知道西北的河流不同于南方,因为地形地貌的不同,使得西北的河水中所含泥沙的量极大,所以早在前秦的战国时期,老秦人就曾引用含有丰富的泥沙的水源对关中的部分盐碱地进行淤灌,并通过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对土壤进行逐步的改良,之后关中百姓历经一千多年的艰辛耕耘,造就了无数高产的良田。
特别是随着郑国渠和漳水十二渠的灌溉效益逐步显现,让关中水政的治理有了非常成功的实践经验。后世司马迁也曾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述道:“郑国渠用注填阔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也正是因为前秦数代水政的治理产生了卓越成效,使得关中之地才能产出足够多的粮食,最终成就了前秦一统九州的宏图霸业,诸如修建郑国渠、漳水渠等引水灌溉的大型沟渠,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百姓的大工程,哪怕当时所费甚巨,但从长远看其持续的收益远超所花费的资源。
这需要主政者有极为长远的眼光及心胸,毕竟很多大型沟渠的修建少则三年五载年,多则数十年,甚至需要几代皇帝潜心推行方能大成,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方略,一般不被主政者所喜,毕竟功劳最终很能都不会记载自己的一分一毫,不过这都是后话,总有目光高远的君主会去做事。
西北河水较高的泥沙含量虽然造就了无数良田,但也让郑国渠这样的大型灌溉工程,都需要定期地疏浚修缮,一旦停止修相关沟渠的疏浚就会造成各处渠道的淤塞,直至无法正常使用,从在这几日巡查得到的情报来看,刘彻已经发现关中平原各县的许多灌溉水渠,因为年久失修,已经造成部分地区的粮食产出减少,这在刘彻看来是不能容忍的,粮食之事大于天,沣水要治理,其他灌溉的沟渠也需要治理。
想到这里,刘彻看了看一旁的王昌浩,心中便有了计较,说道:“王司监,这治理沣水还需细细筹划一番,眼前有一水政要务本督想交予你去做。不知王司监可愿为百姓出力。”
听到大都督刘彻此言,王昌浩忙躬身道:“下官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嗯~~”刘彻闻言点了点头,沉声道:“如你刚刚所言,那郑国渠年久失修,继续疏浚且洛水之间所涉及田亩众多,本都有意让你去执行此次疏浚工程,既然你答应了,回头本都会与工部及户部商定此事。”
“诺~”王昌浩闻言心中一喜,能够执掌疏浚郑国渠倒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若能做出一番成果,得到大都督的赏识,也算不枉费自己这些年的默默付出。
随后刘彻又与王昌浩沿沣水北上,两人又聊了一些关中的水政之事,随着交谈的深入,王昌浩也开始惊讶于这位大都督的谈吐与学识,远不像坊间传闻的只知军务位高权重的大都督,两人谈论的许多问题都很有深度,刘彻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关于水务治理的设想,甚至让精于此事的王昌浩都受益匪浅,更是让他对这位大都督敬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