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医典(1 / 3)
赵括将襄子送出王宫,并没有回去,而是继续朝着医馆方向走去。
两人没有乘车,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聊。
“本王听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说一个人即便医术再高明,也有不擅长的地方。而就算是一名普通医师,也可能在某个领域非常擅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先生以为然?”赵括说道。
“大王说的有道理。”襄子点了点头。
“本王有一个想法,将天下所有的医师召集到邯郸,共同编订一本医家典籍,名字本王都想好了,就叫《医典》,由本王负责刊印,共天下人共同学习,并传于后世。所有参与编订的医师名字都会留在上面。先生觉得如何?”赵括说道。
战国时期医学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念,技术也很落后,很多病都无法医治。
赵括不懂医术,也就知道杀杀菌消消毒,多喝热水之类。
因此想要提高华夏医学水平就只能依靠当世的各位名医互相碰撞了,赵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当世最好的研究环境。
现在的医学还有很多错误、矛盾的地方,互相交流碰撞也可以验证对错,共同进步。
赵括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学绝对会得到飞速的成长,一年能抵得上普通的十年,甚至几十年。
“大王此言当真?”襄子停了下来,声音有些颤抖,胡子也是一颤一颤的。
“当然是真的,本王可以保证。邯郸学院已经开始建了,到时候就把大家安置在医学院,一应开支全部由本王承担。老先生当主编,负责主持这次编订。您觉得怎么样?”赵括笑着说道。
水泥制造出来之后,墨风便开始带人建造邯郸学院了。
而且将这些医师安置在医学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顺便能够教授学生。
战国时期学医的人太少了,赵括再怎么鼓励都没有用,因为老师就那么多。
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一名老师最多也就带五名左右学生。
当然,如果放养的话,可以教几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