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樵夫乔原(1 / 2)
离江宁城南十二里的地方有一组不知名的山脉,山脉海拔并不高,最多就三百米的样子,这十几座山峰延绵串连在一起显得十分雄伟。山里稀稀拉拉点缀着土黄色并不起眼的破茅草屋,茅草屋之间相隔甚远,几乎是走几里的山路才有一户人家。山里的人都是以几亩薄田和山里的一些野食为生,日子过得异常清苦。只是在山里的生活唯一点好的就是乐得太平,无拘无束,与世无争。
山里的地很贫瘠,开荒出来只能做旱地,不能做水田。因为蓄水不容易,并且容易流失。这个时代传说中的梯田还没有传到这里来,山里的村民们都是自己开荒,这些勤劳的人们在荒地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中刨食,一直这样延续着几代人。
农闲时候村民们在山上抓抓野兔、山鸡、蛇等之类的野味,或者在山上采集一些新鲜的蘑菇之类的改善伙食等等。野味改善伙食是不可能的,因为山里的人日子过得穷困,大部分山里人都是拿着捕获的野味,到城里卖了之后换一些盐巴和布匹等生活所需的物品回来。大多数山里的男人农闲的时候就是在山上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一捆柴大约有八十到一百二十斤,有的力气大的人能挑到一百五十斤已经是极限。
毕竟从山上砍柴了之后还要去挑到城里有那么远的脚程,一百多斤全靠人力挑着过去还是需要点力气和耐力的。
乔原就是山里一户普通人家,自己的爹三十六岁那年就病逝了,自己现在才十六岁。身高快有八尺,差不多后世一米七的样子,十六岁就已经当家了,他需要和母亲把家里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拉扯带大,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母亲乔陈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年轻时和乔原的父亲在家附近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了五亩荒田,乔原父亲乔斌死后,这五亩荒地全部落在陈乔氏和乔原的身上,尽管如此清苦,但是依旧改变不了家里经常闹饥荒的现象。
贫瘠的田里一年粮食收下来大约三石左右,也就是后世三百多斤,脱了皮变成粟米也只有两百多斤。要供一家五口吃饭,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乔原只能等田里闲暇之后在山里打些野味补贴家用。然而野味也不是随时都有的,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山上砍柴之后放在家里,第二天清早到城里去卖,卖的钱来补贴家用。
乔原和往常一样挑着两捆柴到城里去卖,一般都会去城里的菜市口去卖,那里有各类商贩在此摆摊,城中县衙小史对每个一个摊位根据卖货所得收取不同的摊位费,像乔原这样的苦命孩子挑来卖柴的很多,一百斤柴最多只卖十五文钱。小史都是老江湖了,收取一个铜钱摊位费算是恩德了。
乔原懂得这些规矩,老实得到小史那里去登记,交钱。小史见乔原是老熟人了,调侃道:“小乔子,今儿挑了多少斤?”
乔原嘿嘿一笑,他对这小史感官还不错,道:“大概有八十斤吧?”
乔原虽说没有读过书,但是内心还是有些小聪明,因为柴火重量多卖的钱就多,小史收上去的钱也就多。虽说小史不会去拿着柴火去称重,但衙门的小史们都是眼光毒辣的,看大小就能知道大约的重量,然后市场价值估算摊位费。小史看看乔原身后的两捆柴,估摸约有一百二十斤的样子,哪里像是八十斤?
知县曹熊在一些民间细节管理工作做得非常认真,虽说朝廷赋税是十之取三,但是对养家糊口的小贩们来说,一天就十文到不到五十文的买卖,朝廷不会管,需要县衙自行规定,所以曹熊对这些贩夫走卒的税率是十之取一。
曹熊的用心良苦,小史们不会懂,但是他们会摊派,至少也要加零点五或者一成。对市井小民来说朝廷取三成的税负是在《大梁律》里有条文的规定的。现在小史收一成半或者两成怎么也说得过去,因此小民们都会对这些史员们感恩戴德。
知县曹熊也知道小史们的心思,自己就是从史员干起的。史员也是要养家的,朝廷的俸禄低微的可怜,一个月也才不到三百文。史员们要摊派,只要不过分,小民们不闹,曹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管了。
乔原笑脸相迎的双手奉上一文黄橙橙的铜钱,小史接过铜钱手都没有捂热一会,顺手丢进收钱的菜篮里。抬手一挥,示意让乔原去市场上卖吧。随便你卖多少,再和小史没有了关系。
菜市口是在城北算比较繁华的地段,也是三教九流各类贩夫走卒的聚集地,这里每年秋后有很多人在这里砍头,很多人都喜欢凑热闹看砍头。在这个精神娱乐严重匮乏的时代,砍头也算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虽说天晴了,但是城里还是有些冷,乔原衣服皱巴巴的褂子,还是自己老爹走的时候遗留下来的。家里买不起棉袄,好在一路挑柴过来身上还热乎着,流了不少汗。但是等到守着摊位的时候,这大冬天的冷风就开始往宽敞的大褂子里灌,冷得乔原鼻涕直冒,喷嚏连连。
乔原只能双手笼在袖子里,来回踱步,增加身上的热量,避免身上的热量流失导致寒冷。
卖柴是不需要叫卖的,买主会直接过来问,这一担柴多少钱?乔原会喊二十文,有的客人觉得贵,直接就走了。有的客人看着柴很干,捆绑得整齐漂亮就会还价,十三文或者十二文之类的砍。
乔原是多次卖柴得来的经验,一般取十四文或者十五文就卖了。老主顾基本都会在十四文或者十五文成交。
今天买柴的人少,乔原等了差不多有两个多时辰,快到中午也没有人买。如果到下午再没有人买,他就只能背回去或者跌价卖了。之前总是找他买柴的老主顾今天一个都没有看到。眼看到中午了,自己早上就吃一大碗稀粥和咸菜叶,自己一路挑了过来早已经耗尽了肚子里稀粥和咸菜。
穷苦家的孩子农闲的时候都是吃得比较稀松,到农忙的时候才有干的吃。一年四季就是青菜,咸菜相交,肉菜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