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君为社稷死,臣则死之(求追读)(1 / 4)
“嗯?子儒直说即可,老夫知无不言。”
“将军可知道,陛下要新建昌邑郎的事情?”
“这是自然,那日在朝堂上,陛下不是已经当着满朝百官说过了吗,大将军也是应允了的。”
百官公卿在长安里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赵充国是大汉军中的柱石,自然也有一一套这样的幕僚班底,所以早在那一日朝议之前,赵充国就已经知晓此事了。
“大将军府下发的府帖写得很明白,这昌邑郎隶属我光禄勋统辖,但直接听陛下调遣,下官对此事有一些惶恐。”
在此时的大汉,统兵权与调兵权是分开的,绝对是不能发生交集的。
就拿羽林郎来说,平时在光禄勋的统辖下操练、值守,但并不能随意离开驻守值守之地。
光禄勋也好,中郎将也罢,都只有日常的统兵权,而没有调兵权。
到了战时或者换防的时候,才会由大司马大将军拟定调兵命令,在加盖天子印玺之后,连同虎符交给领兵出征的将领,由出征的将领带着虎符和天子的诏令到前去军营调兵。
昌邑郎是新设的禁军,由光禄勋统管倒是没有问题,无非是多开一份钱粮罢了。
但是直接听令陛下调遣,却有所不妥。
“这有何不妥,我大汉的军队,最后不是都该由天子调遣吗,只要有玺书和虎符,天子别说是调遣这新建的昌邑郎,就是调遣全部的南军和北军也名正言顺啊。”赵充国不咸不淡地说道。
“可这调兵的虎符铜节和天子印玺,可都在尚书署了。”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尚书署作为天子的“门下”,替天子保管符节玺印,而大司马则负责军队日常的统领。
二者本应该相互制约,但此时大司马和领尚书事都是霍光。
也就意味着霍光同时掌握了大汉的调兵权和统兵权。
孝昭皇帝在时,天子从不过问军务,那一切军令自然只从大将军出,倒也不会有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