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坏了!我霍光成皇帝的替身了!(求订阅)(2 / 5)
这样一来,霍光就只能认可这科举考试的长处了。
虽然他打心眼里也认为这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第二次人才选拔的方法颇为合理实用。
但是这种被半强迫着认同一个观点的感觉颇为难受。
问题是,此时已经不得不认可了,不知为何,霍光对天子有一些埋怨。
“老夫觉得这科举考试选出来的郎官德才具佳,陛下能想出这个法子,真是心思巧妙,有一颗七窍玲珑心。”
“哦?朕没有想到,仲父居然给了如此高的评价,朕原来还有些犹豫,如今也就不用犹豫了……”
“朕想请诸公此时此刻商议一下,看能否将这科举考试之法,用到察举制所有的科目当中。”
“从今之后,各科察举的人数直接翻三倍,但是到长安之后,均要参加科举考试,只取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其余的赐金放还。”
此言一出,除了张安世和丙吉这两个“局内人”之外,大部分朝臣立刻就交头接耳起来。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会改变很多事情。
原来的察举制度,各郡国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察举的人数。选出来的人才不管水平如何,都可以立刻入朝为官。
不管品秩高低,至少都会成为郡国或者“举主”在朝堂的助力。
久而久之,积少成多,单一的小树苗也就长成了大大小小的树林。
然而,加入了科举考试之后,就意味着一个郡国推选的人才再多,也有可能在考试中全部折戟沉沙。
这就逼迫着郡国或者举主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亲疏远近的问题,更要想办法察举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要不然很有可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竞争落败。
在此时的大汉,读经仍然是少数人的权力,察举制仍然不失为一种效率很高的人才选拔方式。
但是,需要一些制衡。
加入科举考试,就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由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这本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才被发现,并且对一些已经隐隐有做大之势的豪门大族,进行适当限制。
一两年之内,刘贺会将造纸术和印刷术大规模地推广出来,让更多的底层百姓和小门小户的子弟拥有读经求学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