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从阁老到社畜:朕让你们体验996,是你们的福报。(4 / 5)
于是,接下来的几日,刘贺就留在了内阁里,一边读书一边“监督”张安世等人票拟奏书。
每一日的辰时,公车司马就会送来数百份奏书——三成是不用处置的谏言,七成是要处置的奏书。
而后,在七个内阁大学士的见证之下,档房令会带着书佐一边拆封一边登记造册。
再后,内阁大学士们要将奏书主要内容摘至一张黄纸,并贴在奏书上,此步称为“引黄”。
更后,内阁大学士们就在张安世的指挥下对奏书票拟:内阁大学士没有明确分工,却按照以前出仕情况分理不同朝政。
如果所遇朝政一个内阁学士无法定夺,就要交回给张安世,由他来召集众人共议,得出一个结论之后,再来进行票拟。
最后,票拟好的奏书会连同引黄一起送到天子案前,由天子用朱笔批红——一般只会批“准”“改”“驳”三种字样。
所有准奏的奏书先送档房抄录副本,再送文房拟成诏令,交给天子加印之后,诏书和奏书一同发回给上奏的官员衙署。
不管是抄录副本,还是拟成诏令,除非有脱漏错字,不得擅改,否则皆以传矫诏论处。
驳的奏书直接发回原来衙署,代表天子不同意呈请;改的奏书则交回张安世手中,代表天子同意呈请,却不同意票拟。
每一日,内阁学士们都要花五六时辰来处理奏书,即使是张安世和刘德这处于壮年的朝臣,离开值房时也直不起腰了。
而在以前十几年的时间里,同等数量的奏书几乎都是霍光带着几个品秩低微的尚书完成的。
霍光能如此高效,并非他的能力超过张安世和丙吉他们,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霍光把持朝政十几年,熟能生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霍光无人制约,许多事情可以独断专行。
如今,票拟之后还有天子监督,一些大事更是经常需要商议,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七个内阁大学士加起来,也只是比霍光稍稍快了一些而已。
这就是“众人商量着来”和“一个人说了算”的差别:前者慢但安全,后者快但危险。
不过,等张安世们熟练起来之后,他们处理奏书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朝政并不会耽误。
这也是不能再让他们担任外朝官的一个原因,他们不会再有时间到另一个衙署去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