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 / 2)
韩副局长上次看过鼓书表演《镇永河》后,专门找到曹馆长商量,能不能想个法儿,把那不来往派的一坨人,重新团结在一起,人多力量大,搞出些新的作品来。曹馆长没信心。
韩副局长觉得这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急不得。便转过话题,商量延请市里著名作家林士元到县里讲课培训作者的事。
林先生是从乡村里走出的作家。他写的剧本获奖无数。市里为了奖励他多年来在文学艺术上做出的贡献,特意奖给他一套房子。
国家也重视他,让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为了让林先生更好的工作,市里还专门成立了林士元工作室,拨出了专款和人员。
韩局长和曹馆长有一个共识,就是把林老请过来讲上一堂课,会使县里的作者得到很好的启发。
林先生很谦虚。韩局和曹馆长发出邀请后,只过两天就来到了兰江县。曹馆长早已布置,把三十多位文学爱好者都召到了文化馆。
林先生讲了一个上午。他的中心观点,是作品要从现实中来,没有现实生活,一切等于零。他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摆了桌椅板凳请人饮茶,听人讲故事,就是作家从民间汲取营养的反映。林老年轻时,也曾在老家屋前搭了一个棚子,邀乡亲们谈天说地,向他们学习有表现力的语言、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等等。
林老还谈到了作品的三个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一个作品没有艺术性,就不能称得上艺术作品。不是艺术作品的东西没有美感。第二是群众的标准。作品创作出来,群众要喜欢,群众不喜欢,作品走不远。第三是坚持为大众服务的标准。
林老师发言完毕,又让作者提问。林老师很耐心地回答了每个提问者的问题。直到下午一点,才到餐厅用过午饭。没有休息,又返回市里。
送走林老师,韩局长又把县里的作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思考了一番。
一是拨专款,成立创作小组。那可能做不到。县里不是经济发达地区,财政一向很紧张。县里拨出的每一笔钱都要进行绩效评价,拿出作品还好,拿不出作品呢?
二是提待遇,对写作者高看一层。县里的作者很大一部分没有工作,让他们写文章养活自己,的确很难。县里偶尔也偶尔考虑个把人进入体制内拿工资,但考虑太多人也是不现实的。想着想着又羡慕绘画大师齐白石来,他一人作画,养活好大一家子人。他看钱作画,钱不够就少做画。据说有一次一位求画者银子不够,只画一柄蒲肩,求画者斗胆恳请多画点,白石就多画了个栩栩如生苍蝇在蒲扇上,后来拍卖此画,竟拍得上千万元。县里的作者可就难了,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
倒是第三条意见可以考虑。多搞点活动,让活动拉动创作。有活动了,创作的东西才可能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既可以拿点稿费贴补家用,又可以为自己的作品问世好好高兴一下。
开完这个会,剧团团长庹小云来报告,说是市里来电话,临南县的传承人王老师把他告了,罪名是截留了王老师的传承经费。
王云飞是荊河戏传承人。当时市里考虑到荊河戏流布较广,各个区县都有荊河剧团,既然国家认定兰江县荊河剧团为荊河戏传承保护单位,传承人就不放在一个县。临兰县的王云飞正好适合。
王云飞主攻的是荊河戏音乐,在市里都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