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步(2 / 2)
“我能做到,但我不建议。现在的物资储备满打满算够发射245枚卫星,所以如果发射2枚的话,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陷入难以为续的状态。中尉,这是一场赌博,您真的要进行么?”
“不带任何风险的行为是不存在的,只要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赌’就是有价值的。做下去吧,我的小丫头。”西门戎用轻描淡写的态度做出了实际上沉重异常的决定,随后转入下一个步骤,“4号救生舱周围的物质不同深度取样,化验。”
当阑珊操纵着多条形似触手,结构异常复杂,灵活度也高的吓人的柔性机械臂对遥控作业机器人进行大卸八块式的改装之时,西门戎也得到了4号救生舱迫降地点附近物质组分的第一手资料。
“这原本是‘不周之山’号既定的科考内容,现在我依然在做和计划中相同的事情,其他人却……真是物是人非。”
“冰,各种各样的冰,最多的是水冰,其次是干冰,还有氮冰、氢冰、一氧化碳冰、氨冰、氩冰、甲烷冰、乙烷冰、乙烯冰……这些烃类物质在长时间的宇宙辐射照射下转化为了托林,如果没有托林,共工星的表面就不应该是红褐色的,而是无暇的洁白……托林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急剧下降,这验证了辐射合成论……其他种类的物质含量随着深度增加存在持续性的变化,整体看来……等等!”
尽管看似冻结实了的冰坨,远日矮行星的表层并非一成一变的,因为矮行星的轨道相对于大行星而言偏心率较大,它们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存在可观的温差,这导致了冰层中那种熔沸点较低的组分(例如氢在近日点汽化,在远日点凝结,这种汽化-凝结循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冰层的物质分布,被地球科学家称为“外热源性冰组分极化”。
“按照‘外热源性冰组分极化’理论,这一深度的氢冰丰度应该比氮冰高233%,但实际上却低了114%,甲烷冰、干冰和水冰的丰度分布也存在较大的偏离,考虑到这些物质的熔沸点高于共工星近日点向阳面的气温,这种丰度偏离用‘外热源性冰组分极化’无法解释……”
阑珊的影像陡然显现出来:“中尉,卫星的改装建造工作将在6个小时内完成,您似乎发现了什么?”
“继续伸长用于钻探冰芯的钻头吧,我的小丫头,我需要更多的样本来验证,验证一个非常有实用意义的猜想……”
四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之后,西门戎郑重地写下了“内热源性冰组分极化”这九个字,随后赞叹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小丫头,看来我们发现大宝藏了。”
以冰为主要组分的星球和岩石为主要组分的星球看似有很大差异,但从结构上却惊人的相似。
这是一个简单的代换原理,如果你把冰质星球表面的冰层看成地壳岩层,把冰冻星球深层可能存在的“海洋”看成地幔熔岩,把冰质星球最核心的硅酸盐核心看成铁镍质核心,那你会明白为什么说相似了。
然而“壳-幔-核”三层“鸡蛋式”经典结构只是最粗略的模式,还可以分为许多子类。最典型的细分就是按照幔层的凝固程度将星球分为地质活动异常活跃的、地质活动中等活跃的和地质活动完全停止的“死亡星球”,有一种理论认为,地球之所以可以成为生命的摇篮,除了因为它处于宜居带外,中等活跃的地质活动形成的板块构造机制也功不可没。
冰质星球也存在地质活动活跃程度的细分,而且比岩石星球更加极端和夸张。地质活动最剧烈的就是天王星、海王星这种类型的冰巨星,直接就不存在固态的壳层,大气之下就是翻滚的水-氨海洋,而活跃程度中等的是木星、土星那些比较大的冰卫星,强大的引潮力加热了它们的深层,加剧了液体的膨胀和流动,虽然不足以摧毁整个冰壳,却足以造就热汽腾腾的冰火山。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共工星应该属于地质运动较弱,趋向于停止。也就是死了一半没完全死的冰质星球。它距离太阳太远,直径太小,冷却较快。它附近没有巨大的行星,虽然也有一个卫星‘相柳’,但还是太小,引潮力远远不够。这样的星球,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其冰质外壳越来越厚,越来越硬,最终变成让内部热流活动望而兴叹的金刚不坏,这样的星球上居然还有类似于温泉的‘内热源’,可真是一项重大发现。”
“不仅是大发现,也是我们的救赎。”阑珊的影像此刻欢呼雀跃,“如果浅层‘温泉’真的存在,那么就等于有了通过温差获得能源的途径,而有了能源补充和冰层中物质的供应,我们真的可以在这颗远日矮行星上逐步重建人类文明!”
“说的好,我的小丫头,天无绝人之路,‘第一步’走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