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离开后的故事(2 / 3)
“讲吧。”司马亮示意冯司。
“王爷,朝堂有新的政令下来,来年入春就要正式施行了。”
“什么政令?”司马亮问。
“要实行科举制了。而且地方的官员架构,也准备进行大幅度调整。最主要的是,您之后的藩王,权利土地都削减很多。包括就藩的几位王爷,下一代也会被削减很多。”
冯司说的内容,确实影响很大。不过,司马亮并不是很意外。他知道这是正常王朝需要经历的。而且黎国需要改变了。即便有损自己利益,他也会配合。
“科举不是一直都有吗?是改制了吗?”
“是改制了。不再是每个郡县只收固定的几个,或者举荐了。而是县开始逐级往上考试。如果要举荐,就不能走科举。等于没有学问出身。”
听到这个改制,司马亮明白江南乱的原因了。
不成熟的科举制,黎国很早就出现了,而且沿用了很多年。在燕国纳入版图后,科举制改过一次,然后沿用至今。
四十年前,没什么问题。但在李家独大后,这个科举制基本形同虚设。
原本科举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郡县衙门,还有一次是在中都。两次都过就可以进入朝堂。
考试名额,并不是由报名获得。一种是写文章投到当地郡县衙门,还有一种就是上级官员或者学者推荐。
李家崛起开始,江南地区郡县的名额,全被推荐的占据。即便你有才华,也得不到考试机会。只能想办法得到举荐。
获得举荐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加入李家党,然后做贡献。
简单来说就是有钱花钱,有本事就帮忙做事,出谋划策。这种方式利弊很明显,只要有资源,有能力是很快可以上位,但很不公平。到李家党只手遮天的时候,江南燕北西南,基本都要拜李家门,才能进入朝局。如果不愿,那就永不录用,可以说是相当毒瘤。
所以李家的倒台,是注定的。杨家取而代之后,吸取了教训,但依旧对江南地区,达到了半数以上考生名额的控制。剩下一半,也或多或少有影响。
卓越去杨家做账房,也是为了证明本事。获得一个考试机会。否则,他这个无根书生,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当然,江南书生也有别的出路。那就是去杨家覆盖不到的地方。别的地方虽说也有这种情况,但整体没有江南那么严重。尤其是灾难频发的燕北,打量江南人去落户,然后通过当地的考试进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