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北疆课题(1 / 3)
何夕很烦恼。
烦恼于明鉴堂的教学进度。
何夕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实在低估了他这批学生的水平。
这里有两个低估,首先低估的是以练子宁,黄子澄,丁显为首的正常国子监生的水平。
何夕不是没有见过天才。但是而今不得不承认,这些人放在后世,也是绝对的学霸级别。学习能力是打满那种。青史留名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这批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何夕教授的东西,归纳法,演绎法,数据统计,训诂,考据,调查分析。科学实验,等等。种种研究办法。
当然了,这也是何夕在这方面的确并不是强项。
甚至二十四史。不,而今是二十三史,何夕都没有怎么读过,而他下面的学生之中,就有将前四史给读通的人。
什么叫做读通。
古人因为书籍稀少,所以对拿到手的书籍分外爱惜。他们读书的时候,是反复地读,甚至将很多篇章都给背诵下来了。对里面人物掌握,信手拈来,只要提到这些书里面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才能算通。
何夕他连读过一遍都没有。
真讲解具体历史问题,很容易翻车的。
所以,他讲授的更多是治学的办法。概念性的东西,但是概念性的东西,很容易讲完的。
甚至数学上也是如此。
大明数学是中国数学的低谷期,奈何中国古代数学的弟子太厚了。这些学子的数学底子都不错。再加上在社会学之中所需要的数学底子本来就不高。很快就学得差不多了。
何夕面临没有什么可教的地步。
倒不是说,他电脑手机之中,真没有他们可以学习的。但这要面临一个转化的过程。
何夕很清楚,自己电脑手机之中的东西,是不能直接传授给这些人。何夕需要自己先整明白了。然后对这些学问进行解构,挑选能被这个时代所接受的。或以一个独立的体系,或者以某种古代学问的补充。教授给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