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渔业(2 / 3)
何夕面对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第三个困难,捕鱼这一件事情,本身的不经济性,与难以大规模展开的困难。
在很多人想来,古代的海洋之中,到处都是鱼,捕捞很容易,一出海数千万斤,怎么会不经济了。
其实,去想想就知道了。
如果捕鱼真的如此赚钱。如此方便,为什么中国古代,真正专职捕鱼的是被歧视的疍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疍民被歧视或许有其他原因。但是捕鱼不赚钱,也是其中一项。
首先,气候影响。在不能对海上气候进行准确预测之前,每一次出海都是赌命。出海贸易是这样,捕鱼也是这样。
其次,技术问题。
这技术上的问题,太多了。简直是一连串的问题。
先说保存,鱼获没有冰冻的情况下,不过几日,就变成一堆臭鱼了。根本不能吃了。更不要说赚钱了。这就要求,这鱼获要及时的卖出去。这也让渔民不能去远洋。
如此一来,捕鱼的范围其实并不大。
再说,渔网的技术问题。
很多人看到,一网数千斤,那都是近现代的事情。有了化学纤维做出渔网,才有这样的效果。在古代,渔网最好的材料是什么?是麻绳,与棉绳做出的网。
且不说这种渔网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单单一项,那就是耐腐蚀性。这些渔网,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棉麻在古代也是稀缺的。泡在海水之中,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变成一堆烂绳头了。
这是很多渔民不能承受的损失。
于是乎,就有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的话。这不是态度,或者偷懒不偷懒的。是一个很现实的成本问题。
正因为这样的情况,所谓的远洋渔业根本不存在。
这样的情况下,何夕想要用渔业增加食物供应量,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何夕还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与现实之间,做出了一些调整。
首先要感谢元末乱世。人口大面积减少,却成了野生动物的盛世。这也包括海中的鱼类。而且不要说,远洋捕鱼业,就是近海捕鱼的人都不多。渤海渔业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因为有很多河流流入渤海,各种浮游生物很多,号称百鱼之乡。
当然了后世捕捞的快要绝种了,那是另外的事情。
即便近海捕鱼,也是有一定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