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 姚江风雨浪淘沙(十)(1 / 1)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蔡确还没有离开京城去余姚。东京汴梁一座普通的大宅里,院中长满了茂盛的花木,在春风中时有暗香飘来。夕阳写照在院中独步的人身上,拉出了一条长长的影子。司马光在院中已经走了很久。青苗法颁布以后,身为御史中丞的司马光火力全开的坚决反对,以至于和王安石这位相交莫逆的多年老友已经渐行渐远了。多年的为官生涯,地方,中央,天南地北的官他都做过,太知道那些官吏的秉性了。王安石寄希望与这些虎狼不吃肉和少吃肉来完成他的理想,实在是太天真了。这些油滑官吏有一万种办法来对付天真的王安石,最终是一地鸡毛,苦了黎民百姓,也会断送大宋最后的中兴机会。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一条不归路,可是不变法任其发展也是一条不归路。使得一心报国的司马光苦闷异常,看不见路在何方。眼不见为净吧,司马光长叹一声。陛下对他寄予厚望,擢升他为枢密副使,被他拒绝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对王安石了,还是远离京城吧。明天就上书申请外放吧,能保一方安定就保一方吧。
这时候外边传来了家人的脚步声,老家人司马安走了过来递过来一张拜贴:“后学濂溪先生弟子程颐拜见”。司马光一看是老朋友周敦颐的弟子程颐,赶紧让司马安请他进来说话。一会儿程颐走了进来,躬身给司马光行礼:“后学程颐拜见司马先生,奉家师这令送一封书信给先生”。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双手捧着呈给司马光。司马光接过书信到:“正叔,不用多礼,请到客厅用茶”。二人来到客厅,分宾主落座。程颐说道:“请先生看信,师父说了学生为先生解释信中所述的问题”。司马光对周敦颐的道德文章很是敬佩的,二人也是多年的好友。见他郑重其事的让弟子送一封信过来,便知道非同小可了。马上打开信封,取出信纸认真的阅读起来。周敦颐在书信里简明扼要的提出让司马光坚守朝堂,为东南发展提供足够的政治支持。后面附着周璋起草的大宋五十年发展纲要,以及以余姚为示例的实施计划。司马光认真的看完书信,久久不语的一动不动的思考着。外面的夕阳透过树叶透过窗户给他披上了一层斑斓的金色光辉。
寂静,书房里司马光和程颐都没有说话,看完书信后司马光安排程颐一起草草的吃了晚饭,然后到书房里说话。可是快一个时辰了,司马光一句话没说,只是翻来覆去的的看着周璋的发展纲要和规划。终于司马光开口了,用沙哑的声音问道:“正叔,能做到吗”。司马光没头没尾的问了一句。程颐马上回答道:“师弟说,能做到。因为在余姚他已经做到了,虽然两者的难度是无法比拟的,但至少证明方向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努力,路虽远行之必达。师弟还说君实先生可能很难看到功成的那一天了,所以他有句话对先生说功成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先生的职责就是守护,让这希望的幼苗有成长的时间,师弟最后说请先生坚持十年,他会给先生一个充满希望富裕强盛的东南”。司马光是周璋省试的知贡举,说是他的学生也可以。他曾经仔细研读过周璋的策论,这二年也非常关注他在余姚的行为,所以对周璋的规划还是相当看重的。司马光听完程颐的话说道在:“正叔,我会按照你师父和师弟的请求去做,周璋的规划给我的触动太多了,我要好好的思考一下,我们明天在详谈”。程颐点头称是,自有下人带他去客房休息。程颐走后,司马光在书房里又仔细的看着手里的规划,不时还用笔写下点什么,一直到鸡叫三遍,司马光才回房休息。
翌日,吃过早饭。司马光和程颐又一起来到了书房里,司马光说道:“正叔,我昨天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由三个问题要正叔给我解答。一,文玿在规划多次提到工业化,什么是工业化。二,如何实现工业化。三这些计划都要靠官员去推行,在这过程中如何保证官员有效的去推行,而不是借机收刮民财”。程颐回答道:“师弟给我解释过,还专门写过这方面的书,今天没带来,回头我寄过来。简单的说就是分工协作,大量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生产。实现工业化的三个要素,生产资料,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生产资料分为人和物,因为土地兼并大量的没有土地的农民,大量厢军都会是工业化需要的劳动力。大宋物产丰富,物也没有问题。华夏千年发展,技术水平已经没有问题。只是因为没有人去系统整理,把技术变成一门真正的格物学科,这一点文玿师弟十年前就开始做了,我都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远见。市场需求,这个不用我给先生说了吧”。
司马光终于面露微笑道:“大宋百年承平,追求奢华已经不多说了,当然海外贸易也是一个市场,文玿真天赐我大宋的奇才啊”。司马光赞叹道‘第三点,倒也不用正叔回答了,这不就是我御史中丞的事情吗”?谁知程颐接着说道:“文玿师弟在这方面也让我向先生建议,他说‘御史台鉴体系是从上而下的监督,这是强监督是纠错,无法起到预防的作用。在这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下,还可以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作为补充。皇权不下乡导致很多问题,自然产生很多土豪劣绅。所以文玿提出用监察权换行政权,建立乡贤议事制度,具体如何他没有细说,说是先生会考虑如何实施的”。司马光哈哈大笑,一扫多日的阴霾,一时万里无云。
熙宁三年春三月,司马光上表谢恩,接受枢密副使的职务。在谢恩表中司马光言道,兼听则明旁听则暗,一国之法令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谨慎从事。为此建议成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由左右二相,三位参知政事,枢密院正副使,御史中丞,组成政事堂常务委员,根据不同的职务赋予不同的权重,左右二相枢密使,每人算三票,其他人每人两票,凡重大法令政事堂成员必须至少要十三票通过,才能上报皇帝陛下批准后颁行天下。赵顼皇帝看过后,把司马光的谢恩表发放给政事堂诸位讨论。
崇政殿皇帝赵顼坐在高高的书案后面,看着围坐在下面的一干重臣,尚书左卜射左相王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补射右相王安石,参知政事,韩维,赵忭,唐介。枢密使文彦博,枢密副使司马光,御史中丞吕公著。青苗法颁行半年以来争议不断,终于三朝元老大宋宰相韩琦在大名府给皇帝上了奏章,内容很多。单观点很明确青苗法没有给黎民百姓带去真正的好处,和周璋分析的那样需要的人拿不到,拿到的人不需要。问题是官府可是权力机关,利息收不到会影响升官的,于是有了强行摊派。没有借钱资格的,没关系啊,官府指定有资格的人给你担保。不想担保,好啊,看着官吏笑眯眯的样子,你想不担保,哈哈!于是还不起钱的,担保人还啊,当然官府的利息你也不可能少的,于是民不加赋,国用足了一点。民没有加赋,但那些利息不是黎民百姓的吗?结果民怨四起,青苗法遭到了朝野上下极大的质疑,今天赵顼皇帝就是想听听各位重臣的意见。
皇帝的手边还放着杭州知州范懿,越州知州周敦颐,余姚知县周璋的三封奏章,他想看看青苗法讨论的情况,再决定如何处理这三封奏章。接到韩琦的奏章,赵顼皇帝第一时间就想废止青苗法,他相信韩琦。但是年轻的皇帝真的不甘心,废止青苗法意味这什么他很清楚,王安石推出的第一个主要的法令被废止,那么他将再也无法在朝堂立足,他和王安石君臣的强国梦也就无疾而终了。于是派出了身边的两个宦官去做了调查,结果青苗法是一部良法,黎民百姓受益良多。皇帝看了二人的报告,苦笑了一声到底是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真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来自东南的三封奏章,让他心里有了底,终究是朕选的状元啊,青苗法的利弊分析的多透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大概就是事情的本质吧,皇帝终于抓住了矛盾的根源。
王安石望着沉默的皇帝,没有皇帝的支持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了。他也只能离开朝堂了。气氛有点凝滞,觉得空气流动也缓慢了很多。皇帝还是开了口:“韩琦公的奏章诸位爱卿也都看过了,此事事关重大,所以让诸公一起商定给对策”。皇帝看看了看,司马光肯定会马上抛出观点,比起其他老奸巨猾含含糊糊的元老们,年轻的司马光还是要敢于直抒胸怀多了,于是接着说道:“司马爱卿,你和介甫先生就此事讨论已久先说说你的想法吧”。
“陛下,我认为青苗法是一个正确的法令,其出发点是好的。介甫先生是不可多得的敢于任事国之重臣”。司马光缓缓的低声说着。四周的众大臣和皇帝听得愣了,我们听错了,还是君实说错了,还是后面还有一个但是。只见司马光又接着说道:“一个新的法令在施行过程中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停变化,于设计的时候有所不同,造成了与初衷有些差异我认为是正常的,只要在执行过程中扬长避短,肯定会取得想要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