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民国日记(下)(1 / 1)
钟璞将日记本包裹好,放进铁盒,三人出了汪家大院,先将铁盒放到钟璞房间,然后,直奔汪赐晟墓地而去。
“好大一块墓地!”看到汪赐晟陵园,连葛易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这是一处向阳的缓坡,葛易一看便知是块风水宝地。陵园占地三亩多,有2多平米,四周环绕着苍松翠柏。
一座水泥浇筑的大型穹窿型陵墓,静卧在缓坡的最高处,它的四周是约莫一米高的水泥平台。一条麻石铺成的通道,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平台的台阶之下,通道的两侧是泛黄的草坪。
墓碑上写着“堂叔汪赐晟之墓”,下面列了许多后辈的姓名,生卒日期写的是“195–1976”。
“这陵园为何占地这么大,是谁修的?”葛易问道。
“这是莲花谷全体村民集资修建的。”许大山答道,“我们这里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供奉着呢。”
“这又是为何?”葛易追问道。
“因为他不仅善于经商赚钱,而且还是个大善人,莲花谷每家每户,无论汪姓还是外姓,都得过他不少恩惠。”许大山解释道。
一番交谈之后,葛易与钟璞对这位民国传奇人物汪赐晟有了大致的了解。
据许大山介绍,汪赐晟14岁就到了上海,随父经营家族的茶庄生意。后来他炒股发了财,又投资房地产,二十几岁就成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商界大亨。
他为家乡做的善事,数也数不清。莲花谷的道路、桥梁、学校、祠堂,还有山上的宝塔、水边的亭台等等,都是他出钱修建的,包括通往莲花山的那条盘山公路;谁家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鼎力相助;遇到灾年,他会派人挨家挨户送救济款和救济粮;每年采茶季节,他总是以高出市场三成的价格收购莲花谷村民的茶叶;无论谁家建房,他都会送上一笔厚礼,所以,这里每家每户的老屋都又大又宽敞,而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这些老屋到现在住起来都很舒适,一点儿也不过时。
几年前,莲花谷的村民感觉日子过得好了一点,就想起了汪赐晟,于是,便集资为他修墓,将他的坟从茅山迁回了莲花谷。据说,他在茅山也做了许多善事,所以,当地人把他的墓保护得很好,还舍不得让它迁走。
汪赐晟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可自己的一生却过得甚是凄凉。听许大山说,汪赐晟儿时,父母曾为他娶过一个童养媳,但长大后他却不肯与她同房,后来两人便姐弟相称。据说,他在上海还谈过一次恋爱,但不知何故,两人未能结合,他可能因此受了打击,从此不谈婚娶,所以就断了后。
“你们把他当神供奉是对的,他的确有这个能量。他活着行善,死后还会给你们莲花谷带来兴旺发达的好运。”葛易拍了拍许大山的肩膀,预言道,“大山,别急,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莲花谷昔日的繁荣就要重来了。”
钟璞一直默默地听着他们俩交谈,始终没有插话。他一进陵园,就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他感到自己的魂漂浮了起来,在茫茫的时光隧道中穿行着,无数模糊的影像飞速地从他眼前掠过,但他连一个清晰的画面也没能捕捉到。
从墓地返回民宿后,葛易悄悄地对钟璞说,那日记暂时别急着读,等回到江东,四个人一起读,会更有意思。钟璞不明白葛易的用意,但也觉得四人一起读是件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