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明朝那些事儿(再续)(2 / 2)
朱祁镇的曾爷爷朱棣,挟宁王,克盛庸,杀得建文帝最后在宫里放一把火,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靖难之役”,哪一次朱棣不是御驾亲,征自己冲锋在前?那个时侯朱棣还不是皇帝,不能用“御驾”,只是个“藩王”,顶多能用“王驾亲征”!所以说,皇帝亲征是要有条件的,最关键就是看其有没有领军打仗的能力?
而朱祁镇,一个政治、军事素几乎为零的人,二十三岁,嘴上没长毛,说话部落,而且粮草也只是仓促调配,最多只是听从小时侯的玩伴、现在的太监——王振的几句捣鼓,就统领二十万大军去御驾亲征?
这个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事实上,这一次御驾亲征,让朱祁镇做了俘虏,然后又转为七年人质,并害了明朝的一班王公大臣陪葬,而且二十万明军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大明王朝从他手里,开始走向衰败!
在这以前几日,明军与瓦剌的军队在阳和就有一次遭遇,强悍的也先把明朝五万大军斩杀干净,且多名将领战死,因为随军太监郭敬作为“监军”,只会告歪状,不会指挥打仗,后躲在草丛装死才逃过一劫。
西元1449年8月1日,大军到达大同,死里逃生的郭敬在大同终于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他把阳和战役绘声绘色的向王振作了汇报,说话间总是突出自己军队的顽强抵抗,也先军队的强悍,以证明不是自己的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了”,以博得王振的同情。其五万大军被也先两万人全部消灭也好意思说?
王振,也只是个奴才。但大权在握的时侯,他便能在朝廷里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甚至还梦想建功立业。然而,听了郭敬的汇报后,他震惊了,也害怕了,知道了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的利害。其实,他这次来北方边塞,也就是想抖抖威风而已,也怕这条奴才命会丢在荒郊野外啊!于是,他立刻下令班师回朝。
不知道这次他有没有请示皇上朱祁镇,或者说他请示了,朱祁镇业同意他的决定,但明史上没有记载。不过,为了避免暴露行踪给强敌也先,他这次改变了回京的路线,改成了从大同走南线,经过老家蔚州(蔚县),并在蔚州请皇上到他老家看一看,显得不可一世。显摆过后,他才再下令入“紫荆关”,回北京。
如果走这条线路也是安全的,因为也先暂时还摸不清明朝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毕竞自己人马太少,就算是骑兵打步兵,也不敢贸然行动。
但两天后的西元1449年8月3日,当大军离开大同后,行军至五十里,队伍又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后,所有人员又立刻转向,返回到大同,并改为沿来时的“居庸关”路线回北京。
这时,得到情报的也先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正好趁敌人疲惫,让自己的弓箭和弯刀可以饱餐敌人的鲜血,毕竟在此之前,瓦剌和鞑靼等蒙古部落可没少受明朝欺负呢。
连日颠簸,二十万大军本来就很疲惫,一身泥一身汗,又饥又渴,双腿发软,喉咙都快冒烟了,若能到蔚县休整一下,吃吃喝喝补充一下能量,再由“紫荆关”回京,那该是多好的一个事啊!
但王振的理由很正常,也很堂皇:“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定会践踏庄稼。现命令大军转向,以免扰民!”平时只会消灭异己、专权朝廷、贪污受贿、残害忠良的大太监王振,这时侯怎么还会想着老家蔚县的父老乡亲?难道说他思想品质一飞冲天,会有如此高尚?
后世的史学家们想坏了脑子,恐怕也找不出他这样做的理由,只有反着方向去找,那就是蔚县的田地庄稼都是他们家的,所以当然不希望被践踏了。
可是,那这几天正好天降大雨,地上泥泞,二十万大军连续行军,行走困难,士气低落,士兵们怨声一片。不知道王振这一违背常理的荒唐决定,让朱祁镇这个皇帝怎么会听从?因为通常一个下级反映一个意见或者一个建议给上级领导,领导们总要在脑子里过滤一下,考虑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违悖常理呀?
朱祁镇应该知道,折回大同,从宣府、居庸关回京,比从南线经过蔚州、紫荆关回京,路途要远得多,也危险得多,说不定那也先的大军就在大同、宣府一带等着自己,更何况明军在“阳和”还打了一仗,五万明军已全军覆没了。照理说,这些事情他是知道的,但就是韧性,莫非是想拿自己的生死去寻刺激?
总不能说,王振是你儿时的玩伴,是你的老师,你就迂腐到什么都听他的,而自己二十多岁的人了,却还没有一点主见?毫无辨别能力?
王振虽然保住了蔚县的田地庄稼,但代价却是大明王朝即将要损失数十万大军啊!庄稼与大军孰轻孰重?这是朱祁镇的第二次犯错,却直接导二十万明军和数十名朝廷官员一起走上了“不归路”,真够刺激!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