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跨越太平洋的偶遇(1 / 2)
温哥华也去过多次,记忆中温哥华有些像香港的港岛和九龙,也隔海分为两部分,有渡海小轮,在港湾里穿梭。
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的发达程度就跟美国差不多,也有不少黑人。
码头工人都高高壮壮的,黑人居多,感觉差不多都要近两米,我一米八多,比我还高一个头。
印象中,加拿大离北极比较近,会比较寒冷。但温哥华是个例外,冬天去过几次,都感觉比较温暖,湿润。
随船跑到世界各地,下地都会第一时间去当地的唐人街看看,看到熟悉的汉字会有无限的亲近感。
许多有唐人街的城市都会有个大牌坊,横滨是“中华街”,温哥华是“中华门”,一样伟岸,一样温暖。
跟唐人街的华人有过交流,那时的唐人街华人以广东人为主,基本都是说广东话。
还好,我们船上也有几个香港人,广东话也不陌生。
温哥华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事是在码头捞螃蟹,说捞螃蟹,真是捞,一个接近一斤的那种大螃蟹,有些像烟台的梭子蟹,两头没那么尖,壳比较厚。
刚靠港第二天我在甲板溜达,偶然看到船梆和码头之间有大批的螃蟹排着队游过去,数量很大。
就跟水头和二厨说了,赶紧找了竿子套上个网,伸进水里捞,螃蟹也不跑,第一天捞了很多,个头都很大,二厨乐呵呵地给大家煮了,又省了一顿伙食费。
但吃过后,大家都反应不好吃,不如烟台的鲜,也不肥。冬天应该是螃蟹肥的时候,可能有地域差别吧。
有总比没有好,怎么也算活海鲜。第二天二厨又去捞,但奇怪的是一个也没有了,二厨跑去另一边靠大海的甲板看。
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螃蟹是如此聪明。都绕路从船外侧游走了,而且离船远了,杆子够不到了。
捞不到正好,船长知道我们捞螃蟹的事,把水头找去,说温哥华有限制捉螃蟹的规定,需要办证,如捉到母的要放回海里,小螃蟹也要放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