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 5)
#历史上政府机构名称中“省、寺、部、台、院”的区别和由来
我们如今的机构名称都很简单,中央的机构大都是“部(外交部”或者“总署(海关总署”和“总局(国家税务总局”。但历史上同样是在中央常设的机构,他们的名称却极为复杂。例如:中书省、大理寺、吏部、御史台、理藩院等等。
那这些省、寺、部、台、院都是怎么来的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今我们说的“省”是指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所以大部分人肯定都认为“省”是地方单位的词。其实不然,省其实最开始就是中央的机构名称。
省在汉语中最早是做动词运用的,意思是检查,把事情弄明白。比如反省(xing、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三省六部
“省”成为中央机构确立下来就必须说到“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化了。
**最先设立的便是尚书省,尚书省的前身是“尚书台”。
尚书一职最早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少府的职责就是管理皇室的财产和生活事务,类似于后来熟知的内务府。
**但少府除了这些琐碎的服务事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帝和外廷大臣传递消息。
毕竟皇帝处在深宫之中,内外沟通又不能像逛大街一样随便进出。
少府既然是皇帝的大管家机构,那自然也要承担起“秘书”的职务。
因此,**少府之下就有一个尚书机构专门负责收发和保管文件的工作**。
#三公九卿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三公权力(外朝过强经常掣肘他的对外政策**。
因此,武帝便让内廷的尚书们(秘书们绕开外廷开始管理朝政。
这就建立了一个**中外朝制度**,**尚书也从普通的秘书变成了手握大权的朝廷要职**。
很多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权臣,无论头衔多牛(大司马、大将军等等都必须加一个**“录尚书事”**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宰相。
**而这尚书们既然已经手握大权,就必须有一个办公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