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 > 青苗 > 第三十四章 圣意已决

第三十四章 圣意已决(1 / 1)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爱誓凶勇 少主天下 此界魔临 日月轮替 我们的荣耀之路 影视人生实验计划 王妃你的杂货铺又又又又没了 王的女人谁敢动 我可以升级异能 雁门春

新的中书班子宰相宋琪、李昉,参知政事李至穿着新制的紫袍官服,款款从垂拱殿走出。这些平步青云的大宋高级文官自是意气风发,但并不表示他们能在处理国家军政大事时游刃有余。读书、做学问时的指点江山和在波诡云谲的朝廷上治理江山大不相同。

宋琪满脸愁容,一边摇着头,一边叹着气:“一个辽国,官家总是念念不忘!”

李昉附和说:“宋公所言极是!辽国既不是北汉,更不是南唐!”

宋琪忙把手指放到嘴边,嘘声说:“小声点!官家听到你这话会吃人的。收复南唐,攻取北汉那是官家的丰功伟绩。”

李昉也很担忧的说:“宋公要想办法呀,这样下去不出三年,一场大仗就把大宋打进危险的境地。”

李至很愿意倾听这两位宰相在他面前讨论宋辽关系,仔细的听着并没有说话。对于李至这样的文官并没有机会了解军事,从太平兴国初年科举进士及第到太平兴国八年就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可谓平步青云。像李至这样从寒门学子科举入仕的文官,非常懂得体恤百姓的疾苦,战争给百姓带去的痛苦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因此,这类文官的内心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们行事的风格注重关爱百姓。太宗皇帝本是担心武将凭借勇武之力擅权,重返五代时期的乱象,而大范围提拔不谙军事的文官。这时大宋朝廷上,文官不仅充斥着中书,就连枢密院的高官也逐渐由这样的文官担任。他们心中有对百姓的仁爱与关心,而对战争有天然的抵触。在文人心中始终认为“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战争是不吉祥的,应尽量避免。

宋琪停下脚步,放低了声音:“我有一策,可以安之!……”说完之后,所有人目瞪口呆不置可否,没有人发表意见。都开始了自己的价值判断,都在权衡是国家财政重要,还是人的生命更重要。国家财政不是一笔小钱,估计能花掉整个大宋家底,人的生命,数万人的生命,给每一个家庭带去的苦难,如何去度量?

第二天上朝前,李昉和李至提前来到文德殿,看到太宗皇帝已经在里面休息,他们赶忙呼宋琪快些进去。他们两人站在门口,有官员往里进时,他们就阻拦下来,给宋琪留下充分的时间和太宗皇帝沟通,而不被其他奏事的人打断。那天下朝后,李昉和李至赶忙问宋琪和官家谈的怎么样。宋琪微笑着,点了点头。三人都感到一阵欣喜。

从那天起,大宋朝庭就开始和往常不一样。各地都开始向朝廷汇报“频现祥瑞”,有枯木逢春的,有吉星高照的,有瑞兽出现的……反正要什么有什么。没过多久,泰山附近的几千百姓有组织、有纪律的经地方官员护送来开封请愿了,他们表示天下太平了,太宗皇帝把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请求太宗皇帝封禅泰山。这种自我表扬的事情,太宗皇帝当然还是要含蓄一点。推辞说,大宋还有很多民生问题,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切实得到改善,着实不敢当。其实,谁都看出来太宗皇帝心花怒放。哪个帝王不想封禅啊?那是永载史册的光辉一笔。尤其是还有很多人质疑太宗皇帝的帝位来路不正,封禅大典不恰好既宣示了继位的合法性又昭告天下,天下已经在太宗皇帝的治理下进入新时代了吗?推辞的表演还是要继续做的,既然是大戏,戏就要做足。宋琪就联络了两万多官员联名上书,奏请皇上泰山封禅。戏做的差不多就行了,太宗皇帝终于答应了朝庭正式准备封禅大典。

宋琪、李昉、李至内心都承受着煎熬。臣子劝皇帝封禅,这种谄媚的阿谀奉承,都会被青史标定在耻辱柱上。而他们显然不是此类,这样的剑走偏锋着实也让他们捏把汗。

封禅的第一个硬条件就是国家要统一。这也是宋琪最关心的,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他就是要让太宗皇帝转变思想,认可现在的大宋就是统一的,至于幽云十六州那是后晋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要再计较了。如今两国以兄弟相称,相逢一笑泯恩仇,封禅大典赶紧邀请辽国使者来一同庆贺。枢密院哪里知道中书这些文官多不容易呀!劝谏皇上那可不是一般难度的活儿。皇上之所谓皇上,有时真不自觉把自己的当作“天子”,凡人的话哪里听得进去?这些文官们为了劝诫皇帝是什么办法都想过了。

正当太宗皇帝兴致冲冲,决定封禅泰山一个月后,一场火灾太不合时宜的到来了。雷电造成了大宋宫殿中的两个地位极其特殊的大殿失火焚毁。一个是诸殿之首乾元殿,是皇帝接受朝拜以及皇帝登基受册封的地方。一个是仅次于乾元殿的文明殿,是册封皇后以及王公大臣的。这场被宋琪等人一手策划的封禅无疾而终,没有人再去提这事了。

宋琪这么大费周折是有原因的,宋琪就出生于辽国的幽州,是辽国的进士科举考试录取的士子。契丹灭晋后,就随军进入中原,经历后汉、后周以及大宋,对辽和大宋都非常了解。他深知大宋和辽的政治军事对比是没有绝对胜算的,打仗不是赌博,输了可以重来。战争输了是生灵涂炭,国家万劫不复,怎可以随意出兵。为此,宋琪思来想去,决心即使搭上巨额的国家财政负担去封禅,也要阻止太宗皇帝攻打契丹,可谓用心良苦。

两年后,臣服于几代中原王朝的党项人,在李继迁的带领下投降了辽国。这让太宗皇帝怒不可遏,说什么也要用兵辽国。实际上无论哪一种出兵理由,无论上的了台面的,上不了台面的,都是源于大宋有幽云十六州情结。这个情结逐渐成为大宋帝国的梦魇。皇帝继位的是否合法,帝国是否国泰民安,帝国是否政通人和,似乎都需要视是否能收回幽云十六州来检验。皇上说打,中书几乎没有人赞成,但是也不能直接反对。

宋琪委婉的劝谏道:“历代惯例都是以藩制藩,根本不用大宋亲自出兵。看看周边的藩族,哪个没有为中央政府打过仗?咱们根本不用亲自出兵。而且像契丹这样的野蛮人,哪懂得国家治理,不用打,自己就会腐败,走向灭亡。况且打仗不是游戏,不能轻易出兵,最好还是政治解决。”

太宗皇帝哪里听不出来,这些话哪一句都站不住脚。就是不让打,真正的理由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不愿意说出来而已。宋琪就是认为太宗皇帝根本不懂军事,没有军事才能还要钳制军事将领,一定会吃败仗。太宗皇帝也不客气,直接罢免他。

太宗皇帝道:“当年朕要出兵北汉,征求中书意见。宰相薛居正也是反对,朕还不是顺利收复北汉,有什么问题吗?宋卿不必多言,畏首畏尾就不必在中书省了。”

但中书的其他宰相和参知政事都和宋琪的意见一样,太宗皇帝再也不找宋琪、李昉、李至等中书官员商量此事了。一天六召枢密院,完全把中书省搁一边去了。

李至问宋琪道:“当年薛相怎么劝谏官家的?”

宋琪道:“薛相说:‘雁门关以南百姓都迁走了,打胜了也收益不大,打还不如不打。’”

李至竖起拇指:“薛公真高!只可惜大家都明白,真正的原因是官家不晓军事,这些年边将们大多老退,更何况契丹又不是北汉啊!”

太宗皇帝再也不和中书省商议北伐辽国的事情,战争的事情只和枢密院商议。雍熙三年(986,太宗皇帝精心布署了三路大军北上伐辽,史称雍熙北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