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三分天下(1 / 2)
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前,在党项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做了一系列工作。首先废除唐、宋赐给党项王族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在党项语言中意思为“青天子”。但李元昊不怀好意的把“兀卒”音译为“吾祖”,知谏院蔡襄就指出,难不成朝廷诏书上称“吾祖”?
宋仁宗明道二年(133,李元昊以避父李德明名讳为由,不再使用宋明道年号,改为“显道”,显然这只是一次试探。次年建元“开运”,但这次露怯了,暴露了西夏人历史文化素质还是稍有逊色,“开运”年号是后晋石重贵亡国之前使用的年号,于是又改为“广运”。
但对于这件事,东边的大宋却笑不出声来。大宋乾德四年(966,后蜀亡国之君孟昶离开了人世,他的样貌绝色的花蕊夫人和其他一些宫女不出意外的被赵匡胤纳入了大宋的后宫。一次太祖皇帝在后宫看到一个后蜀宫女的铜镜背面铸着“乾德四年制”的款,太祖皇帝的表情凝固了。现在才是大宋乾德四年的五月,这个明显带着包浆的旧物怎可能刻着今年的款?太祖皇帝马上召集中书的宰相们问及此事。
太祖皇帝问道:“现在刚进入乾德四年,怎么就有‘乾德四年’款识的铜镜了?这也不像个新物件。”
在场的中书宰相班子是赵普、薛居正、吕余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臣等不知!”
太祖皇帝也是丝毫不给中书留面子,把大学士陶谷、窦仪找来询问。
窦仪说:“此镜应出自蜀国,前蜀二帝而亡,亡国之君王衍曾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那个时候铸的。”
改元“乾德”时候的宰相班子并不是他们三人,时任宰相班子知识水平有限,没有发现这个错误,要承担责任。现任宰相班子知识水平还是不能发现这个错误,太祖皇帝很失望。太祖皇帝深深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只可惜他看中的读书人窦仪、陶谷在知识以外的领域斗不过赵普,当不成宰相。但大宋朝走向文人治国,知识取仕的进程加快了。
西夏改元“显道”这年,李元昊向境内党项部族下达了“秃发令”。他率先自秃其发,即剃光头顶,穿耳戴奇特的大耳环。强令部族一律执行,限期三日,有不从者处死。一时党项人争相秃发。在服饰上也作了详细规定,官员按等级穿戴服饰,庶民百姓只准穿青绿色的衣服。
另外在官制上,他们也学习了契丹建国的经验,虽然没有使用南北官制度,但也形成了蕃汉合一、两制并存的格局。既广泛吸纳了汉族的经验与人才,又因地制宜的本地化。
宋仁宗景祐五年(138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亲信大臣的拥戴下,于兴庆府南郊筑坛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次年正月,李元昊以臣子的身份,遣使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而得到的回应是宋朝不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悬赏重金捉拿李元昊或献其首级者。”宋夏之战,箭已在弦上。
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4-142,李元昊向宋朝发动了多次进攻,较大规模的战争有三次:延州(延安附近的“三川口之战”,镇戎军(固原东南六盘山地区的“好水川之战”,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之战”。三大战役都以李元昊大胜告终。战争中李元昊手下的两个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叫张元,一个叫吴昊。张元原为宋永兴军华阴县人,原名张三,一身侠义之气,风流倜傥且有纵横之才,但科举考试每考不中。他和好友胡四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准备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遂改名为张元、吴昊。二人在一家酒馆里饮酒,并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李元昊很诧异,怎么会有人这么狂妄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