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千里走单骑(1 / 2)
变法派阵营里的精英们就如同王安石的文字——个个“瘦硬”。他们喝酒不行、鸡鸣狗盗不行,要论文韬武略,他们的智慧似乎都高妙的不属于这个时代。陕西前线就先后有两位顶级人才进入王安石的改革团队,一位是陕西转运使薛向,另一位便是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王韶。
熙宁初,薛向提出了全新的对夏战略——用政治、军事、经济综合手段主动对峙。对西夏实行经济封锁卡住其咽喉,再并以声东击西的策略消耗拖垮其战斗力。外部激化党项贵族间的矛盾,内部加强“边民事边”政策以逸待劳。这是大宋几代文臣武将不敢想象的战略,从夏竦、韩琦到范仲淹、庞籍,他们或者铩羽而归,或者稳健固守,或者逼迫和谈,从来没有敢于胜利的。薛向的才能王安石深信不疑,但王安石并没有赞成立即向西夏用兵。王安石反对的原因和司马光、富弼、文彦博反对的理由也不一样。后者是不会战、不敢战,如果不会战,确实最好还是不战,总比生灵涂炭的好。王安石坚决反对的却是缺乏战略眼光、准备不充分的贸然出兵。在王安石看来,当下备战要比出战重要的多。
王韶和变法派、反变法派都大有渊源,他和反变法派的苏轼、苏辙、张载,变法派的章惇、曾布都是嘉祐二年(157的进士。但和苏轼一样,都是乙科进士。乙科进士就没有直通馆阁那样的优待机会,大多在地方州县终老了。苏轼、苏辙却在制科考试中崭露头角,不幸的是王韶不像苏轼兄弟,有宰相韩琦没底线的支持,甚至不惜破坏考试的公平性。一场还没有考就已确定结果的考试对王韶是残酷的,他便没有任何悬念的在制科考试中落第。但王韶和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不能成为京官、升朝官指点江山,就去宋夏前线,打出一番事业,反正就是不甘于在地方中下层不断转悠。正印证了改革派的骨干都不是一般有性格的。
熙宁元年(168,王韶向神宗皇帝献上《平戎策》三篇,详细陈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他认为:要想攻取西夏,应先收复河、湟二州之地,这样党项人就有腹背受敌之忧。党项常年攻打青唐吐蕃,未能攻下,万一攻打下来,它必定会挥兵南下,大肆掠夺秦、渭二州,切断古渭交通,征服南部的羌人,那时大宋从西北到西南都会受到威胁。
青唐吐蕃唃厮啰的后代中,只有董毡实力稍强,瞎毡、磨毡角等人的势力范围都不超过一、二百里。如此弱小的势力,只是党项人砧板上的鱼肉。河西走廊上各羌分裂,互不统属,大宋可将他们割裂开来,各个击破。一旦各部都臣服了,青唐唃氏敢不归顺吗?青唐吐蕃归顺了,大宋和青唐吐蕃对西夏就形成了夹攻之势。
王韶的《平戎策》简直就是大宋版的《隆中对》,一心要富国强兵的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焉能不为之心动?王韶遂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王韶不是第一个主掌军事的大宋文官,却开创了有宋一代常胜将军的传奇。
王韶一上任就来了一个“千里走单骑”,带着几个侍从一路轻骑,直奔青唐最大羌部俞龙珂的帐下。俞龙珂是青唐羌部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渭源羌与西夏都想拉拢他。宋秦凤路经略司曾主张先攻俞龙珂部敲山震虎,但王韶坚决反对这种缺乏战略格局的观点。
王韶的不速而至,让俞龙珂和秦凤路经略司都大吃一惊。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对这种不经通报的单独行动正大发雷霆,颤栗的干办公事向他解释:“王韶一定是害怕内部有人会走漏风声,机密行动就发挥不了作用了。”安抚使这才冷静了下来。俞龙珂也是沙漠之鹰,见过大场面的,错愕之后立刻恢复了镇定。
俞龙珂喝斥:“好大胆!砍了!提着脑袋去换了赏钱喝酒!”
王韶沉稳的说:“酒是别想喝了,就等大宋、瞎毡、党项对你形成夹攻之势,他们借着我的头颅来讨伐你,不过是惦记你这块地罢了。”
俞龙珂道:“我是吓大的?他们谁曾活着来还活着走了的?”
王韶道:“我不来行,我来了就不行了。党项会把自己的心腹之地敞向大宋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