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教导徒弟(1 / 3)
孟珞噎了一下:“什么啰嗦,那叫细致,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不轻不重教训了一句后,细细解释:“你跟在师父身边看过不少案子了,破案需要人证物证,而此次窃诗案不在于诗是谁先传出来的,而是在于谁先作出来的。”
小池子依旧一脸迷茫:“师父,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区别?”
孟珞最终还是没忍住,敲了一下徒弟的脑袋:“传出去,是诗人将诗念给旁人听,旁人再传给其他人听。但是作出来诗后,却不一定立马告诉别人。”
见他还是一头雾水,孟珞只得给他打比方:“比如,王诘有可能在山上作出了诗,下山后才和房主说起,传扬出去则是在将诗作成行卷给齐王之后。”
小池顿时了悟:“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如果王公子先作出诗,被韩公子听到了,韩公子又先一步将诗念给他人听,就造成了后来的局面。但也可能是韩公子作出诗,被王公子听见,却没想到韩公子先传了出去。”
徒弟还是很孺子可教的,孟珞感到了作为师父的欣慰。
“确实有这两种可能,但他们都知道这是一首好诗,如果有心剽窃,自然是越早说给其他人听越好,这样有人证,日后和原作者撞上时才更有利。”
孟清接过话头:“由此看来,人证并不能确定是谁先作的,我们要找出谁先作出来的,就需要理清楚时间来作对比。你师父这么细致的问案,一是确保时间对的上,二是越细,越不容易说谎,因为只要一处更改,后面也必定要改动回到原来的行程上,这不是短短时间能做到的。三则,细节越多,人证物证就可能越多。”
小池子还是很敬畏孟清的,默默收回视线,压低身子凑近了问自己师父:“现在知道谁是凶手了吗?还有剽诗案,谁剽窃谁?”
孟珞轻咳一声:“还在等衙差对完口供回来。”
四处瞄了瞄,见没其他人在,小声透露给小家伙听:“但已经可以判断韩任辰很可能是剽诗者,凶手也可能是他。”
小池子睁圆了眼睛:“真的啊,那他实在是太坏了。”
正说着,派出去查王诘那条线的衙差回来了。
孟清大松一口气,再不回来,半个时辰就过了,好歹有点收获,不算白等。
回到公堂之上,开始说明案子情况。
据衙差带回来的证词,王诘家中晾着的衣裳确实是昨日所穿,且十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