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来信(1 / 2)
张文彻断无理由向张淮鼎行此大礼。张淮鼎明白张文彻这是在用一种激烈的形式向自己表明态度,赶忙伸手将他搀扶起来,连道:“我明白了。”
虽说张文彻此举颇有些矫揉作态,不过他平素一举一动都是郑重其事,再加上其身形挺拔,矫揉得倒是不招人讨厌。
张文彻起身后道:“还望郎君保重贵体,而今瓜沙强敌环伺,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将来河西若能兴复,当系于二郎一身。”
话说道这个份上,张淮鼎再装傻充楞未免就有些刻意,只得到:“待我回沙州后,我自当好生辅佐尚书大郎(之前写张淮深的检校官有点问题,这时候他还不是尚书左仆射,应当是检校户部或者兵部尚书,为沙州使府尽力。”也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张文彻没再多说表示什么,只是道:“在下先返回沙州复命,候二郎回乡。”说完径自出了佛窟。
千佛洞烛影憧憧,张文彻走后,张淮鼎一直坐到有盏灯台上的蜡烛燃尽熄灭,才猛然惊起,熄灭了余下的烛火,出洞往自家僧房走去。
……
汴州城内,柳树嫩黄的树芽已经抽成碧绿的枝条,空气有些燥热,无风,柳条也蔫蔫地耷拉着。
黄巢残军围困陈州已近一年,朱温,此时他已被圣人赐名为朱全忠,为解陈州之围,正引兵与李克用及徐州兖州的军队合兵一处,屯驻在距离汴州南边不远处的陈州境内。
敬翔来到这汴州城内投奔同乡也有月余。自己那位做节度掌书记的老乡确实让自己暂且在使府内住了下来,但完全看不出有向朱温引荐自己的意思。
而自己对此也有些猜测,敬翔少年时便有才思敏捷的名声,所谓少年英才,四邻见了无不夸赞,道一句前途远大。而自己那位乡邻同为学文之人,虽然年长自己几岁,相形之下却有点平平无奇。
而此时这位同乡所担任的节度掌书记,在这节度使府中却是个显要职位,掌管州中文檄往来、记录书记,使府大小事务无不经手,可以说是节度使府文人佐吏中的第一人,何况还是在这沟通南北东西的关东重镇中任职。而自己却还是当年的穷酸举子。他收留自己,只怕同情施舍的意味要更重一些。
敬翔也不责怪自己这位同乡,他本就是很能忍耐的人。只是如此待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临皋驿送别时张承奉让张嗣节偷偷塞进包裹里的些许银钱已经用尽,此时囊中羞涩,为赚些生活费,敬翔索性在这汴州找了个热闹集市卖字为生。
大唐一路发展至今,文学昌盛,学文的人日渐增多,出路却还是只有那些,许多生活无着的文化人也只能干些琐碎的工作。不论是帮大户人家抄写经文,还是进衙门做个临时的文字杂吏,收入都只能称得上微薄。
自己空有大志,想着兴复家门,最后也只能沦落至此,个中辛酸委屈,却只有敬翔自己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了。
他已许久没对人提过自己的家门出身。
汴州城南门尉氏门外,临着汴河处,因为使府衙军的南大营在此,周围围绕着营地形成了一处热闹的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