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技术的意义(1 / 2)
“大人,您的意思是,将粉末状态的金属在模具中压实,成为所需形状的坯块,然后再控温烧结,烧结过程中使坯块中粉末颗粒间通过扩散、再结晶、熔焊、化合、溶解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成为最终成品。
这……这真的是超乎想象的思路,如果这个技术真的能……不,是相当可能实现的,不过压出坯块和控制烧结是两个大难点……等下!”
李秋金满脸惊愕,意识到了什么,瞪大了双眼看着唐云。
“这么珍贵的技术思路,您就这么随随便便说出来了?”
唐云只是神秘一笑。
“第一,你已经是我的属下了,不算外人。
第二,这个技术是一个遥远的传承里讲述的,但具体如何实现,怎么实现,还得你们去探索研究,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三,我是真的很需要大规模量产雷银,所以这种程度的技术交流是必要的。
我知道,目前研究的风气就是闭门造车,一个配方恨不得一个字都不透露出去,但我不觉得这样就是对的,技术就是用来交流的,藏着掖着反而会阻断它的发展。”
李秋金颓然的向后一靠。
“是啊,技术就是用来交流的,藏着掖着反而会阻断它的发展。
我在维加他的团队身上看到了这点,但我一直不理解,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技术,而且发散思维,找到新的思路。
受教了。”
看着深深低下了头的李秋金,唐云心说,这也是你们这个世界科技树的问题了,即便是材料学这种少数能自己发展的方向,也时时刻刻的受到了神赐技术的影响。
金属冶炼全依赖模块机械,材料处理也全靠黑箱技术,这样残缺的土壤上,能长出来完整的果实才怪!
当然,这些话唐云没有说出口,只是勉励了李秋金她们几句,随后拉着维加,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
其中,唐云虽然占据的是主导地位,但他更多的起一个引导作用,毕竟这个世界是存在着众多的“黑科技”,能利用起来的话绝对是事半功倍,如果单纯的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切都要从头来的话,实属大可不必。
越说,越讨论唐云就越觉得可惜,可叹,可悲。
新伊甸的材料学就像一个缝合怪,不,缝合怪虽然违和,但好歹还是一个整体,新伊甸的本土科技就像是一段摩斯电码,看起来是一串,其实点横点横的,处处不连续,天生严重畸形,而且相互之间是严重割裂的。
明明有先进的高温熔炼技术,可精炼厂能大规模生产的金属种类就那么几种,不在精炼厂机器模板上的种类就只能用实验室制法获得,价格那是一个赛一个的贵,比如唐云用过的精密合金,比如医疗仓外壳的主要材料光滑合金,比如视网膜屏幕用到的透光复合物,产量小,价格高,用得起的都是非富即贵。
再比如明明有能直接生产出微米级金属粉的机器,但他们的思路还是将粉末熔炼,顶多找找催化剂,降低一下反应条件,诸如粉末冶金这种想法就完全是超出他们认知的东西。
这就是没有自己从底层一点一滴,扎扎实实攀登过科技树的弊端,所有的创新都是修修补补,基础理论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研究思路、应用思路也逐渐固化,最终成为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