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必将承载大明未来的,马车(2)(3 / 4)
扩大后的应用面市场规模,又返回头再次刺激机械制造业,使之产品线极大丰富。
水力磨坊用的轴承就比马车大得多。
丰富的工业产品线需求,就刺激加工机械开始设备化,产生了工业母机。
工业母机产生就开始大规模淘汰家庭工坊,将产业推向分工合作的工厂化产业链。
全社会工业化大变革就此成型。
这就是欧美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最初过程。
相较于欧洲,中国先辈在运输上则将科技树点向了另一个更具成本效率和更具规模效益的模式:人工开凿运河。
水运的规模运输优势及运输成本优势,即使是极为发达的现代,仍然超过几乎所有陆运。只是时效上差一些。
东西方这种巨大的选择差异,不能不说是地理地貌及社会世情综合选择的结果。
欧洲美洲主体地理地貌都是大平原,而社会政治体制碎片化。这就自然地逼迫欧美以小农户经济为核心的马车科技树被一路用心地点下去。
中国呢?当然以大一统国家经济为核心的人工运河科技树一路点下去。
在中国,马车牛车这种陆路运输在运河漕运的末端,同样非常重要。但末端那点儿运输距离,对于严重依赖维护的粗木牛车马车,运营的低效率根本显现不出来。
反正车坏了就地卸载,然后车队留人看守,空车拖回去直接进简易工坊修理,再叫一辆新车来把货装走即可。
处理过程如此的麻烦,也拢共走不了1里路。
能差得什么事?
这要是在欧洲美洲大平原上,可就愁死独家跑车的小农户了。
听起来中国人的选择还是很不错的。但任何事物都是有长即有其短。
朱由校深知将整个国家命脉固化在有限大水系的漕运之上,问题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