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令支(2 / 2)
太史令赵揽作为唯一一个清醒的看清形势,且敢于站出来反对石虎顺势进攻辽东的人,勇气是可嘉的,但他面对的君主却并不圣明卓著。石虎本身就是好战之人,且自负狂妄,慕容皝顾忌后赵军强,生怕被其趁机攻灭,所以不敢赴约,这本身是人之常情,但却给了石虎进军的理由。同时由于慕容皝回军后,没有任何表示,也触碰了石虎的逆鳞,石虎对于辽东本身就是居高临下之势,慕容皝不告而别就是对他的轻视和侮辱,这使其在感情上也无法原谅慕容皝。而在形势方面,我众敌寡,我强敌弱,我士气如虹,敌畏畏缩缩,这种巨大利好之下,好战派的石虎很难打消一举平定辽东安定北方的念头。
石虎此时已入中年,四十多岁的他还心心念着攻灭东晋统一南北,而此时形势喜人,即使有些风险,石虎也必然不愿放弃这天赐良机。中国自古以来南北对立的时候,北方政权从来都是把所有的注意力关注在统一南北之上,而对于北部边疆的攻伐大多集中在稳定后方,为征南做好准备。这一次石虎攻辽西,进而欲取辽东,也只是为了稳定后方,为南下灭晋做好准备。即使不能扫灭辽东也要敲山震虎,打击一下慕容皝的气焰,让其不敢在自己征南之时背后捅刀子。
而太史令赵揽不知是石虎刻意安排的出场角色,还是他真的忧国忧民,不愿看到败走辽东的颓丧局面,总之在大殿之上他悍不畏死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明确反对征讨辽东的主张。这个与石虎相悖的观点,自然引起了石虎的不悦,在盛怒之下石虎命令近卫,将太史令赵揽当众拖了下去,并且对其进行鞭笞,惨烈的叫声响彻大殿,与会的将军大臣闻听个个双股战战,拿酒杯的手都不自觉的微微发颤,有人不得不用两只手托举来掩饰自己的恐惧和不安。石虎听着殿外的惨叫,又看到台下故作镇定的群臣,很是满意,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在石虎脸上转瞬即逝。
台下群臣在稳定情绪后,纷纷高举酒杯,异口同声高呼道:不破辽东,誓不回转,大赵军威,抚地动天。天王万岁,万岁。在这一声声万岁中,进取辽东的军事行动就这样敲定了。虽然石虎决定趁胜出击的军事决策敲定的很仓促,但是其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却并不马虎。石虎毕竟是将军出身,曾经也是在血与铁中滚出来的人。他好战残暴,但他也知道战争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残酷无情。他攻辽东不是为了一人的痛快,而是为自己统一天下铺路。所以事实上石虎是一个通晓兵法,且胸有谋略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夺得帝位,并降服群臣,使自己的统治二十多年稳如磐石,直至自己去世后赵都没有崩溃。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长期稳定的统治确实需要一套德法兼备的社会管理体系,需要贤明的君主和能干的臣工。但对于短期的稳定统治则有另一套办法,比如残酷的军政府统治,以军队来镇压所有的反抗,把紧缺的社会财富,用于供给武装暴力,以便于自己可以牢牢的把控住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石虎采用的就是后者,也正因为他军事至上的治国方略,导致其不得不掳掠民财,来供给庞大的军队开支,所以后赵社会始终处于一种悲苦血腥,但却又稳定强盛的状态。只是这是一种病态极端的社会存在,就像一个长期靠激素药物维持着的壮汉,一旦停药立刻就会萎缩甚至崩溃。石虎从最初决定以暴力维系统治开始,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国家,注定也会因暴力而灭亡的命运。可对于石虎这种篡权弑君,血腥夺位,且又贪恋权力,耽于享乐的人而言,他事实上是没得选的。
由于前燕刚刚建立不足一年,其所统辖之地大多数州郡部族并不亲附其政权。石虎在进军之前便利用前燕民心不服的缺陷,派出使者说客在前燕国内四处招纳、诱降那些不愿臣服慕容鲜卑的部族和州郡长官。果然不管是居就县令游弘,还是东夷校尉封抽都毅然决然的投降了后赵,后赵因之不费一兵一卒前后共得三十六城。当然也有不惧后赵大军,不愿叛燕归附之人。比如营丘内史鲜于屈想要归顺,结果被当地臣民处死,而城中军民则同仇敌忾选择共同御敌。朝鲜令、昌黎人孙泳决定御敌,却有人与后赵暗通款曲,企图内应外合投降后赵,结果被孙泳发现立刻将主谋斩首示众,其数百从众畏惧,遂纷纷请罪。孙泳采取主谋严惩,胁从不问的策略,宽恕了他们,从而稳定了人心。而难以坚守的城池,也有主官不得不被迫离开,如乐浪太守鞠彭就因境内士民,大多选择背叛投降后赵,而不得不携亲信二百多人退走棘城。
在招降的同时,后赵数十万大军也开始进入辽东境内,依仗兵力众多,石虎采取多线进攻,四面出击的战术,在短期内占据了前燕大片领土。直至前燕大本营棘城,数十万大军包围这个前燕都城,就像二十年后慕容皝之子慕容恪包围段龛据守的广固城一样,只是石虎没有慕容恪那样的韬略和耐心,他也没想到慕容皝的抵抗意志这么坚韧。当时双方相持十数天后,慕容皝阵营投降氛围浓重,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劝慕容皝投降后赵,慕容皝怒不可遏反驳诸将道:我刚取得天下,立国不足一年,怎么可以就这样投降。
诸将遂不再言语,但各自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为自己的后路着想。慕容皝心里也明白在后赵强有力的攻击下,士气低落,如果没有一场关键的胜利来振作精神,那么很快这些人就要砍了自己的脑袋去向后赵请功了。于是慕容皝决定孤注一掷,他派遣自己的儿子慕容恪率两千精锐骑兵于凌晨出城,趁围城部队不备,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不知是天佑前燕还是后赵过于傲慢轻敌,这两千骑兵在慕容恪的带领下,像天兵天将下凡一般,左冲右突杀的后赵军容大乱,恐慌在清晨的迷雾中迅速蔓延,不明就里的后赵军士纷纷逃遁,丢盔弃甲,乱作一团,场面失控,以致整个围城大军开始了大溃败。
慕容恪乘胜追击,以区区两千骑兵斩杀俘虏后赵三万余众,这在军事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场面。而对于后赵雪上加霜的是,那边段辽又趁机诈降,趁石虎兵败,心情低落的时候,提出派兵增援,结果慕容恪获得消息,提前在密云山中埋伏了七千精锐骑兵,前来接应、有恃无恐的后赵军队,遂被慕容恪的伏兵杀得大败而回。本来要被接回的段辽及其部众被慕容恪裹挟回前燕,刚刚从段部鲜卑投降后赵,被石虎委以劝降故主段辽的阳裕、后赵将军鲜于亮也于此战被慕容恪所俘获。而阳裕、鲜于亮后都成为前燕重臣,为前燕的发展和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负责迎接段辽的后赵将军是麻秋,这个人是石虎的心腹之将,自石虎夺权以来,他几乎参与了后赵所有的对外战争。前期少壮曾击败氐族首领苻洪,段部鲜卑首领段辽。后期受挫,先被前燕慕容恪以伏兵杀的几乎全军覆没,损兵十之六七,以至连作为主将的自己也只能徒步回营,引得刚在前燕都城围城战中大败的石虎大怒,当场便削夺了这个败军之将的所有官职和爵位,因此之后便不再像过去那般受石虎亲重。后被派到西北做凉州刺史,受命和将军孙伏都共同讨伐前凉。前凉国主张重华起用年轻将领谢艾,曾三次以少胜多,分别于广武、临河、神鸟击败麻秋的进攻。最典型的是在临河会战中,以弱胜强击败麻秋,斩将杀敌一万三千多,麻秋只得单身匹马逃回自己的驻地大夏。
时隔近十年,麻秋再次尝到了当年慕容恪给过他的耻辱之果,而也正是谢艾屡次大败麻秋,致使石虎不得不放弃攻灭前凉的图谋,感慨道:吾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也因为谢艾的努力,使汉人在北方的最后一片净土得以保留,但张重华死后,其兄张祚废主自立,并趁机诛杀了忠于张重华的谢艾,一代名将终死于奸人之手,令人唏嘘。而麻秋用自己人生的两次大败,成就了两个留垂青史的名将,一个是东北前燕慕容恪,一个是西北前凉谢艾,也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在宋朝编撰的纪实文学作品《太平广记》,曾引用唐代张鷟撰写的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有关麻秋的记载,言道:
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至今以为故事。
这可能是北方地区以恶人来抑制幼童哭闹的最初模板了,而晋书中记载的石虎麻秋君臣之事,也基本符合这个故事中所言形象。时至今日以“麻秋来了”以抑孩哭的故事,依然在晋西北地区流传,就像南方地区以三国时期因张辽击败兵围合肥的孙权,而流传以“张辽来了”抑制孩子哭闹的故事一样。只是麻秋是恶名在外,而张辽则是勇猛威人,虽都为孩童所恐惧,但实际却是天壤之别。
后来石虎病逝,后赵大乱,麻秋依附石闵,清除王朗所部,却被苻洪俘获。苻洪任其为军师将军,麻秋恩将仇报反而毒杀苻洪,意欲吞并苻洪部众。苻洪世子苻健为父报仇,终将其擒杀,麻秋至此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当年随其一同进攻前凉的后赵三朝老臣,征西将军孙伏都,同样在石虎死后的大混乱中,因为企图诱杀冉闵的计划败露,而被诛杀。石虎阵营的许多大将最终的命运基本都差不多,不是因为个人品行不端死于阴谋,就是在大动乱中被各方势力剿灭,几乎难有善终之人。反而是那些因缘际会,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得以脱离后赵的人,不仅得以遇明主受重用,建功立业,而且大多得以善终,留名后世。比如前期因被俘而投降前燕的鲜于亮,和后期看破形势主动脱离后赵的姚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