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谁做地里活(1 / 2)
李氏和赵氏相依为命,虽不是亲母女,但情分上和亲母女也不差什么了。赵氏出嫁,又嫁到了城东,并不放心李氏独自过活,就和李氏商量着卖了这处院落,在郭家左近重新置办一处小院子。李氏只是不答应,这样难免会让郭家不喜。只是赵氏成亲后不得婆母欢心,回娘家要得了婆母的准许,竟是月旬也不得探望一次。
这不,赵氏和郭三郎,回娘家送中秋节礼,李氏已是病了半个多月,出气多进气少了。郭三郎忙去找来了郎中,赵氏也顾不得惹怒婆母了,愣是在娘家住了十来天,等李氏好的差不多了才回婆家,只是婆婆更加不喜她罢了。
李氏这一病自己也吓的不清,就托了熟悉的牙行,帮着打听买了个十来岁的小丫头,这个年纪已是能照顾自己,遇事也能跑跑腿,就当养个孩子罢。赵氏也顾不得避嫌,托了牙行,平日邻里间也留意着,终是隔两条街的葫芦巷有户人家,单门独院,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左邻右舍也少有口角,交了定钱,又卖了李氏现在住的院子,置换了离自己婆家进的这处小院子。赵氏放下心来,因着平日对娘家多有照顾,对婆家每每忍让,只是每每愈加不得婆婆欢喜。郭月和郭小虎听了过往的故事,像是在茶馆听了回说书似的。
“奶不喜娘看顾娘家,那娘每次拿回来的好吃食,好物件,不是一大家子吃用。大伯母、二伯母、四婶,可从来都是自己私藏下的。”郭月嘟了嘟嘴,别看平日在外面一副稳重的模样,在赵氏面前十足的小女儿模样。
“能时不时回去一趟,看看你姥,娘就知足了。月儿,记住娘的话,那些身外之物不可看的太重。”赵氏爱怜的给女儿捋了捋鬓角,她的小月儿长大了,能替母亲打抱不平了。她的月儿穿不上绫罗绸缎、梳不上云鬓钗环。却面庞白皙,荆钗布裙,也难掩那股子灵动的美丽。
“娘,月儿知道了。”郭月撒娇的抱住赵氏的手臂,靠在赵氏的肩上。原来娘心里都是有数的,用这些换取能时不时的去照看姥姥。
赵氏到底是大家的丫头,看的多,听的多,格局也就不一样。一些吃食、几样尺头,多干点活,她并不在意,只要自己的一家子都平安康健,义母也安康,她就是知足的。
“姐,快把爹的药熬上吧。听师傅说,那老大夫是有些能耐的。”郭小虎听够了故事,又想起带回来的药。
“对,我去熬药。”郭月说着跳下炕,火急火燎的去外屋熬药。
“什么药,你爹晚食前已经喝过一碗药了。”赵氏问。
“听走镖的师傅说,宁城有个老大夫治弱症有些本事。师傅他们这趟去的就是宁城,姐托毛大哥带的。”郭小虎答赵氏。
“宁城买的药?你姐哪来的银钱?”郭月和郭小虎的月钱都是要交给婆婆的,哪来的药钱。
“祁大娘说姐现在年岁比当时入馆的时候大了,干的活也多,就做主给姐涨了工钱。姐一直偷偷攒着呢。”郭小虎说。
“难为你们了。”郭老三摸了摸郭小虎的头,两个孩子很懂事,到底是连累了自己的小家。前些日子,郭老三的药吃完了,赵氏管婆婆要钱给郭老三买药,郭老太太很是说了一番话,也只是给了五服药的银钱,尽管赵氏没有说与郭老三听,他却是恰巧去上屋听到了。亲母子也是看缘分的,因此郭老三很是黯然了些日子。
“孩子他爹,那你就吃吃试试吧。”自己的孩子如此的懂事,赵氏也很是欣慰。
吃了药,柳树巷郭家老三这房油灯就熄了,一家四口也渐入了梦乡。郭小虎也不知梦见了什么,出拳踢腿的在空中笔画了好几下,终是陷入香甜的酣睡中。
与此同时,边陲的一个小院里,十几道人影也在漆黑的夜色中消失。直到第二天早上,一直监视着小院的暗哨眼见着太阳升起老高了院里也没有动静,里外找了好几遍,一丝人影也无。吓的出了一身冷汗,快马加鞭的回京城报信去了。只是赶到半路,想起自己要受到的处罚,一拽缰绳换了方向,从此茫茫人海不知去处。
如此过了月余,眼见着柜子里就剩了两幅药,郭老三已是能一口气不停歇的从院子里走到正街上,身体渐渐好转,那宁城的老大夫果真不是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