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集:诸葛亮借东风(1 / 1)
中台为鼎鼐[nài]之司,东壁是图书之府。
中台,原为星座名。史书上记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为中台,东二星曰下台。意思是:三台星有六颗,两两并列,从西往东数,接近文昌星的叫上台,其次是中台,再次是下台。
天上叫“三台”,地上就叫“三公”。这涉及到中国古代隋唐之前官僚机构的设置。“设三公,置六卿”其实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秦之后发展为三公九卿。隋唐之后,以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宋朝是加强,元朝是发展,明朝是进一步发展,等到清朝达到了顶峰。学习历史要看到,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古代官僚机构的设置,是一个相辅相承的关系。
古代官僚机构设置的核心是“三公六卿”。当然就某一个历史时期来说,有时名称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职责没变,有时名称没有变化,但职责却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三公”,要追溯到先秦以前。那时的“三公”是太傅、太师、太保。到了秦汉,名义上不设三公,但还是有三公的形式: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因为皇权与相权之争,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设置了大司马,大司马的权力在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从而正式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之后发展成为大司马(在汉代,有时大司马又叫太尉、大司空、大司徒。所以,一般意义上讲,“三公”指司马(太尉、司空和司徒。司马(太尉主管兵权、司法,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司徒则主管文化教育。
“六卿”的变化非常大,从先秦一路演变,到隋唐以后,就演变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到了清朝,依然演用“六部制”,即:吏部,相当于人事部﹑组织部,主管官员的考察。户部,相当于农业部和计生办,主管人口,现在的户口、户籍,即由此而来。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武装部,主管军队。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主管法律诉讼。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主管道路、桥梁、皇宫等建设。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外交部,主管礼仪,教化。
汉代以来,以“三台”对应“三公”之位算是比较成熟的,中台相当于司空。司空掌管文化、礼仪、教育等,鼎鼐则是古代用来烹饪的器具,除了具有烹饪的作用之外,还有发表誓词宣言、记录历史的作用。它还是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是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
为什么说“中台为鼎鼐之司”呢?司空是掌管文化、礼仪、教育的,这有点像一个家庭主妇。可以想象,一个家庭主妇要用鼎鼐煲一锅汤,一大早就要去菜市场买菜购料,精挑细选。回到家,还要摘菜洗菜,然后放入锅中,小心翼翼放入调料,先大火,后文火。炖得差不多了,舀上一小勺,吹一吹,尝一尝。到吃饭的时候,老公孩子回来了,为他们盛上一碗。一半喜欢,一半期盼——喜欢的是自己忙活了一天,煲出不错的汤;期盼的是,得到老公孩子的赞许。
最好的结果,是大家都爱喝,并且再来一碗。其次的结果是大家嘴上说好喝,可没有再来一碗,主妇的心里就会嘀咕:盐少了?姜多了?最不好的结果,是大家都说不好。估计这主妇再也不会进厨房煲汤,这是主妇的心态,也是大司空的心态,也是搞教育、搞文化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成语“鼎鼐调和”的心态。这个成语的出处是:相传,商王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之前介绍过这两个人,傅说便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来喻说治国安邦的道理,于是傅说被武丁重用,结果是国家大治。当然,如果我们用精心调和的心态来烹饪饭菜,则饭菜一定可口;如果我们用精心调和的心态来教育孩子,则孩子一定可爱。
东壁是图书之府。
东壁也是星宿名,即“壁宿”。因为它在天门星之东,所以得其名。史书上记载: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之后“东壁”就成了图书馆的别称。有诗说: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中国的园林建造讲究对称,一般而言,藏书馆在东,写文章的地方在西。读书是输入,要有专门的地方;写文章是输出,也要有专门的地方。输入与输出要分开,就是指积累要假以时日,不要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书读到一定程度,积累够了,换个地方,换个环境,情随景移,便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结晶,《三字经》中也讲: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可见书的重要性。古代很重视图书馆、藏书馆、藏经楼的建设。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的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是清代建立的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图书馆、藏书馆多以藏书为主,还有一种是藏书与读书为一体的建筑,叫书院,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以及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其中,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最为有名,影响也最大。这里不仅风景秀美,人文气息也浓郁。
鲁阳苦战挥西日,日返戈头;诸葛神机祭东风,风回纛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鲁阳公与韩国交战,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日暮时分,他挥戈止之,日为之退三舍,挥戈可以让太阳都退却。后遂以“鲁阳戈”形容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亦省作“鲁戈”。
说起借东风,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为三国时蜀国丞相,赤壁之战时,正值冬天,无东风以助周瑜实施火攻。诸葛亮遂登七星坛祭来东风。见《三国演义》。纛:古代军中大旗。
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七星坛前。吩咐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大惊小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
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东南风大起。
那么,诸葛亮真的能呼风唤雨吗?当然不是。诸葛亮熟习奇门遁甲,结合他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常年研究,早已算定这夜东南风大起。之所以非要弄出个登台祭风的噱头,主要是为了借机逃跑,避免为周瑜所害。